神州攬勝四、絲路古道探訪追蹤

  絲路是中國文化輸出,中西貿易交流的主要道路,多年前便看過日本人所拍攝的絲綢之路駝鈴響電視影片,祇見一支雄壯的駱駝隊伍,行走於一望無際的浩瀚沙漠,配合叮叮噹噹駝鈴聲響,不僅十分壯觀,而且深富詩意。

八十六年九月,經與好友相約,到絲路古道探訪追蹤,作了一次愉快旅行,

我們是由西安搭飛機先到迪化,採取由西向東方式,到蘭州再行北上,過寧夏、內蒙,從北京返回。

  二日上午到達西安,停留半天,第二天早晨,就逕飛迪化,迪化是新疆省的省會,位於天山北麓,烏魯木齊河畔,故已改稱烏魯木齊了。迪化也是各民族的展覽櫥窗,除漢、滿、蒙、回、藏各族外,還有哈薩克、維吾爾、塔塔爾、烏孜別克、索倫族等,人民在鬧市中熙來攘往,穿不同服裝,講不同語言,吃不同食品,卻相處和睦,禮貌以對,很有意義。

  當到達迪化,因日照時間很長,立即換乘觀光巴士,遊覽了紅山公園、迪化公園和南山牧場白楊溝。

  紅山公園是迪化市的象徵,紅山因山岩呈紅色而得名,山頂有一座九級鎮龍寶塔,登上塔台,便可以把迪化壯麗的市容,看得清清楚楚。迪化公園原名鑑湖,又叫西公園,亭台樓閣,極為幽雅,尚建有為紀念清代文學家紀曉嵐、政治家林則徐之閱微草堂建築及紀念碑。

南山牧場在迪化市西南,是一個集合山岳、森林、草原、溝谷而成的天然風景區,主要景點分佈在幾條平行的溝谷中,由西向東,計有西白楊溝、甘溝菊花台、東白楊溝、廟兒溝,其中又以西白楊溝旅游設施最為完善,溝口白楊茂密,雲杉成林,溝谷最裏邊絕壁上,瀑布高掛,白練飄舞,急瀉而下,草原中哈薩克族的氈房點點,可以提供遊人住宿。

  凡旅行絲路的人士,到達新疆,都必前往天池一遊,天池屬昌吉回族自治州阜康縣,位於天山博格達峰半山腰中,乃是烏魯木齊東邊最著名的一處勝景。天池的水由高山溶雪彙集而成,池水清澈,綠如碧玉,恰似一面明亮的鏡子,遠處三峰並立,積雪終年不消,風光極為美麗,相傳英俊的周穆王西巡視時,西王母就在天池設宴款待,而把它稱謂瑤池。

  我們在天池,於北碼頭改換遊艇,盪漾於藍天白雲青山綠水之間,彷若置身仙境,北岸有一棵古榆,冠大如傘,是周穆王當年親手所植,下山時途經一灣汪洋水塘,當地人叫它小天池,與天池有其不同景觀。

  由天池向東,到達吐魯番,是絲路古道地形較特殊的地方,因受日光直射,氣溫極高,因而又被稱作火州,漢代為車師國,乃西域都護班超的駐紮地,在吐魯番則依序遊覽了高昌古城、交河故址、坎兒井、火燄山和葡萄溝。

  高昌古城在吐魯番的東邊,高昌國的君主是麴氏家族,唐玄奘大師赴印度取經,曾在城中受到國君麴文泰殷切接待,全城呈不規則的方形,由內城、外城、宮城三部分組成,從殘垣斷壁上浮雕審視,依稀感受到當年繁華的景象。

交河故址,夾立在南、北兩條交河台地上,沒有城墻,河流為其天然屏障,很像一艘飄浮荒野的航空母艦,斷殼上保留有極為珍貴的壁畫、大小佛寺和塔林遺跡。坎兒井的路口,在去交河的路上,其構造分為明渠、暗渠、豎井、澇壩,相互貫通,以暗渠為主體,綿延數千公里,出水口叫作龍口,恰似一條水龍。火燄山位吐魯番盆地北緣,古稱赤石山,赭紅色山體,形如燃燒的火燄,看來十分壯觀,於橫切火燄山的多條山溝中,有一條盛產葡萄,溝中搭建成排的葡萄架,形成濃濃綠色世界,與火燄山形成強烈對比,在火燄山汗流浹背,進葡萄園暑意全消,葡萄品種很多,以淺色馬奶子最為著名。

  由吐魯番再向東,進入新疆東部重鎮哈密,哈密位於天山之陽,古來即為戰略要地。在城內遊覽了左宗棠公園,左為湖南湘陰人,清朝曾任陜甘總督,平定回亂,收復新疆,開闢道路,鼓勵種植柳樹,公園裏到處柳絲依依,綠意盎然。又哈密最有名的水果是瓜,尤其是紅心脆,芳香盈盈,沿途吃了很多。

  哈密的古蹟,以回王墳和蓋斯墓較為有名,回王墳係為冊封七世哈密王而興建,採阿拉建築形式,上圓下方,進入陵墓,看到一排排棺木,後面接連著大清真寺,可以容納三千多信眾參拜。至於蓋斯墓,係唐朝貞觀年間,伊斯蘭先知派了蓋斯到新疆傳教,客死異地,為了對教長的崇敬,特別建墓紀念,全用綠色琉璃磚鑲砌,又被稱為綠拱拜,兩處墳墓,都與回教有關。

  星星峽是新疆與甘肅的交界點,坐在車上,最初並不覺得它有什麼奇特,可是當轉過一個彎曲山道,看到峽谷兩旁危崖峭壁,重巒疊嶂,便體會到確為絲路古道的險關要隘,祇要有一夫勇敢當關據守,真讓萬夫怯懼莫入了。

  出星星峽向南,於柳園公路旁見到敦煌指標,大家精神為之一振,聞名世界的莫高窟就要到了。由莫高窟而聯想到鳴沙山與月牙泉,敦煌受戈壁沙漠環抱,又叫沙州,越過莫高窟市區,忽然吹來一陣強風,沙粒飛揚鳴響,原來已到達鳴沙山,山角下有一彎泉水,形狀很像上弦月牙,那就是頗富盛名的月牙泉,南畔的建築尚有月泉閣和聽雷軒。月牙泉之絕,在其任憑風沙侵填,永不會沉沒,鳴沙山之妙,則為滑動細沙能夠堆成山峰,山坡上還留露波浪沙紋,由於月牙泉之美,襯托出鳴沙山的奇,兩景互輔,相得益彰。

  參觀莫高窟,係在到達敦煌的第二天上午,莫高窟又名千佛洞,位在敦煌東南三危山與鳴沙山的崖壁上,自南而北,綿亙排列,遠遠望去,密如蜂房,其開鑿並非同時,自前秦,經北魏、隋、唐、五代、宋、元各朝,長達千餘年歷史。現存洞窟四百九十二個,塑像兩千四百多尊,南宋木結構建築五座,窟外古木參天,青翠蔥蘢,大門前那三匝牌樓,就顯得古色古香。進入窟內所看到的,盡是人類智慧結晶珍品,既有肅穆莊嚴大佛,又有小巧玲瓏彌勒,既有慈眉善目菩薩,又有張牙猙獰金剛,從天地到人神,真是包羅萬象,印象較為深刻的,要算第四十五窟氣度軒昂的唐代彩塑,第二八五窟安詳恬靜面帶微笑的菩薩,第三二三窟描繪張騫出使西域的璧畫,還有第九十六窟高達九層的外景樓閣。

  踏上河西走廊了,沿途經過嘉峪關、酒泉、張掖、武威四個重要城市,留有張騫、班超、衛青、霍去病、唐玄奘,乃至左宗棠等不少史蹟。

  萬里長城東起山海關,西迄嘉峪關,嘉峪關分內外兩城,城墻上的正門樓,以及柔遠樓、光化樓,都修建得極為壯觀,登樓眺望,可以看到斷斷續續的古長城遺跡,而且黃沙萬里,白雲舒卷,一片塞外風光。

  酒泉城中有陳密花園,城東有泉湖公園,兩園花木繁茂,楊柳底垂,小橋流水,各有情調,相傳當年漢武帝以美酒為霍去病慶功,霍將之倒入地下泉水,泉址就在泉湖公園,又夜光杯質地精細,壁薄如紙,乃是酒泉的特產。

  張掖與武威齊名,兩地全都河流縱橫,農產富饒,商業興旺,集市繁榮,素有金張掖、銀武威的雅號,並讚譽是塞上的江南玉米之鄉。張掖鼓樓建築雄偉,市內萬壽寺九層高塔,嵯峨奇突,臥佛寺七丈彌陀,金光閃閃;武威城中有羅什古剎,係後秦高僧鳩摩羅什譯經的地方,大雲寺的銅鐘,用力撞擊,鏗鏘聲響傳送全城,都是有名的觀光景點。

  下一站蘭州是甘肅首阜,名勝古蹟很多,最值得觀賞的首推五泉山公園,山腰裏有甘露、掬月、摸子、惠、蒙等五眼泉水,汩汩流淌,還有崇慶、嘛呢、地藏、千佛、三教等五處寺閣,殿宇宏偉,曲橋逶迤,晨鐘暮鼓,香煙繚繞,使整個公園更增添了幾分靈氣,站立樓閣高處向北方遠朓,黃河北的白塔山、白塔寺,正好遙遙相對,兩山夾一水的旖旎風光,越發令人百看不厭。  

  下了五泉山,又觀賞了黃河古象、水車、天下第一橋等景點,黃河古象是世界上體積最大歷史最久的化石,水車又稱天車,林立黃河岸邊,把黃河裏的水,輸送到農田灌溉,第一橋本名鎮遠橋,橫跨黃河之上,設有弧形拱樑,造型美觀別緻,橋頭立有黃河第一橋石碑。

  遊罷蘭州,改道北上,馳向銀川,途中經過青銅峽,峽谷曲折,雲霧蒼茫,特地到水電站西側山坡,觀賞那一百零八座寶塔群,寶塔依山分級而建,採奇數排列,構成一個等邊三角形,塔體外表塗有彩繪,顏色雖已部分脫落,細膩的條紋,仍然看得非常清楚。

  銀川原是寧夏省會,西夏時的王都,以人文景觀稱著,最出名的是賀蘭山和西夏王陵,賀蘭山縱臥寧夏大地,雄峙黃河之濱,聳立綿亙,有其悠美的自然生態,西夏王陵係在賀蘭山東麓平緩坡地上,有九座帝陵,一百四十多座官勳陪葬的墳墓,其規模與北京的明十三陵不相上下,山口峭壁上,還雕鑿了三百多幅岩畫,有猛獸飛鳥,有人面形物,線條雖然粗況,但為青銅器時代人們生活習俗,

提供了寶貴的研究資料。

  順著黃河河套向東,進入原綏遠與察哈爾省境之內,現已統稱為內蒙古自治區了,蒙古草原壯美,自古就以天蒼蒼,野茫茫,風吹草地見牛羊的動人景色著稱,我們先到包頭東勝市南邊,觀賞了成吉思汗陵墓,採用蒙古包穹廬型式,圓頂、黃墻、紅門、藍脊,至為莊嚴肅穆。

    內蒙古的首府是呼和浩特,也即原綏遠省會歸綏市,歸綏東南的王昭君墓,該是另外一個重要觀光景點,墓前立有昭君與單于和親騎馬塑像,再向東進入原察哈爾省境,其省會張垣,已被改稱張家口,劃歸河北省,未曾停留,即趕到北京,第二天經香港返回台灣,結束了絲路古道探訪追蹤的旅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