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鄉土小城

    我愛那座小城,那座古老的鄉土小城。雖然離開它已有四十多個年頭,卻無時無刻不在懷念之中。

    小城位於豫北平原,靠近平漢鐵路,南臨朝歌,北依殷墟,西傍太行,東瀕衛河,交通甚為便捷,因為在湯河之南,所以叫作「湯陰」。湯河本名湯水,據說是河水微溫而得名,東流進入內黃縣境,再西南即流入衛河,歷史上遠於殷商時代,即為王畿,人文薈萃,風光旖麗,閃爍著耀眼光彩。

    我的家就在小城東南隅,右鄰是一所中學,房後有一片菜園,園內種植一些黃瓜、胡茄、眉豆夾和小白菜,那時候小城沒有菜市,全靠它來供應一家人日常食用的菜餚。菜園南頭有一口水井,圍繞井邊的是幾株垂柳,還有一株是我親手種植的榆錢樹,記得那是參加植樹節活動,由城南農林試驗場帶回的。

    登家中堂樓南望,可以看到聳立在城墻上的奎光閣,相傳此閣是明朝正德年間建造,大家叫它奎星樓,連基座共有五層,頂端為八角鑽尖式,造形奇特美觀,儘管上面瓦石已有多處剝落,但每年重陽佳節,鄉人登高遊城時,走到閣樓附近,仍不忘撒下一些紙環,祈求賜福。

    小城呈橢圓形,有六個城門,東、西門各一,南門和北門各有兩個,對著城門是六條大街,東街、西街與縣前街貫通,連接大街的巷道亦多對稱,規則的城堞,整齊的街廓,把小城連串成一幅美麗的方形圖案。城的中央地勢稍高,風水先生常說它似一隻伏臥的神龜,頭東尾西,南北四個城門猶如龜的四趾,東門護城橋前有兩口水井,正是神龜炯炯發光的雙眼。

    環繞城垣的護城河,寬約兩丈,河水清澈透底,波光四射。登上城樓遠望,青翠的村落,無際的田畝,蔚藍的天,飄浮的雲,景色旖旎動人。城南有幾座突起的土丘,最高的一座上面建了一間酒仙廟,有人說那是古代的屯糧塚,亦有人說那是殷商時的烽火臺。丘下為老爺廟,小城原本靜謐,有了護城河和那些土丘屏障,沉睡的神龜,越發顯得寧靜安詳了。

    護城河透過南城墻下一個小閘,與城內大水坑相通,供作水量調節通道,大水坑左邊是縣運動場,中間由小堤間隔,沿堤可以直登城墻。城墻上有一座文筆塔,塔身九層,為喇嘛式磚石建築,高十多丈,形狀酷似毛筆頭,因而被稱之文筆塔,係清朝乾隆年間建造,第二層周圍刻有八卦符號,當明月高照,但見文筆倒影水中,塔尖正指著水面中心,夏日塔影又隨著日射移動,由大水坑轉向運動場,猶若書法家寫字前潤筆,所以一些青年朋友,又給大水坑起了一個名字,叫做「硯池」。

就城內住戶分佈來說,大體上南城係屬商業區,北城係屬住宅區,最繁華的要算縣前街一帶,縣政府、學校、警察局、民眾教育館、郵局、書店等,大多集中在這個區域。我們家經營的「德義和」糧行,位於南城大南街路東。

鄉人勤勞樸實,民風敦厚,在眾多鄉民中,令我印象最為深刻的,該是偏頭郵差「申伯」,他竟日身著深綠色制服,肩背郵袋,偏著頭,穿梭於大街小巷,據說偏頭的原因,是要看清門牌號碼,習慣的注視同一方向,而造成的職業病狀

,由此亦充分表現了他那敬業精神。其實申伯勝過戶籍員,凡外埠寄來的信件,即便地址繕寫不甚清楚,他尋尋覓覓,仍能送達當事人手中。小城裏那家孩子在外地求學寫家書最勤,那間商號對外交往鼎盛,接到郵購訂單最多,申伯都能說個大概,大家不知他的名字,祇知道他姓「申」,家住申家衚衕,見面時都會禮貌的喊聲「申伯」,他亦微笑的向你揮手道謝。

小城裏最熱鬧的季節,該是在農民秋收冬藏之後,從農曆年尾十二月十日,到次春二月十五日,前後兩個多月時間,先有春節及元宵日的花燈煙火賽會,接著是祭祀岳武穆王大典。

每到春節,是鄉民們往返拜年、訪友的好日子,大家見面定必打躬作揖,互道「恭喜吉祥」。春節剛過,又開始籌劃該怎樣慶祝元宵佳節了,一到正月十四日,靜謐的小城,頓時熱鬧起來,街頭巷尾,到處鑼鼓喧天,十五、十六兩天,逐漸進入高潮,方垣十多里的民眾,都會扶老攜幼,擁入縣城,觀賞燈火,還有那舞龍舞獅民俗賽會。

各街燈棚都有其特色,而以大北街的活動燈閣最為壯觀,閣上小仙女或坐或立,手執燈盞,擁簇著千手千眼佛,於蠟光閃爍中出現,由三十多位壯漢抬著,緩緩前進,觀看熱鬧的人群,前呼後擁,走遍小城幾條大街。

我們大南街東衚衕的燈棚,亦是另一奇景,整條衚衕掛滿了各式各樣花燈,古典的、現代的、靜態的、旋轉的,應有盡有。大型燈籠上還彩繪著不少動人故事,像子鼠、丑牛等十二屬象,尤其是當年對日戰爭中的「百靈廟」「喜峰口」大捷,將士們的神勇,都立即成為花燈的畫面,並於最顯目的地點展示,看的人亦最多,尚有人指指點點,介紹述說故事的內容。

元宵節的歡樂結束未久,很快又為準備祭祀岳飛的大典忙碌起來,岳飛於宋徽宗崇寧二年,在城東程崗孝悌里誕生,其一生的精忠事蹟,千古不朽,是民族英雄,鄉里之光。明朝代宗景泰年間,為了崇敬一代賢哲,特別於小城文林街口

,座北朝南,興建了岳廟。之後又經過多次修繕擴建,整個岳廟,從精忠坊、山門、大殿到三代祠,有六進院落,殿宇九十多間,布局嚴謹,殿堂雄偉,廟內石碑林立,一年四季香火不斷,廟門口的石階前,羅跪了奸人秦檜夫婦等鐵像五軀,由施全怒目杖劍監視,任人嘲罵。

    岳飛誕辰的例行大祭,係在岳廟正殿前舉行,河南省政府主席常亦親臨參加

,行禮之後,再改往縣運動場主持紀念大會,入夜則於原地施放高空煙火,其中又以「炮打秦檜」、「連環十二道金牌」等花色,最具意義,觀賞的民眾,坐滿運動場四周,興高采烈,歡呼吶喊。

    小時候,曾隨同家人觀看花燈煙火,不小心而跌倒成傷,讀初中時,為了迎接省政府參加祭岳大典的貴賓,在一天之內曾經整隊跑步往返火車站多次,當時並不覺得勞累,反而高興得好像自己參加了岳家軍的行列,在精忠旗的光耀下,能夠大顯身手呢。

    在小城的北方,湯河與羑河之間,有一座「文王廟」,周文王名姬昌,據史記、水經注等典籍記載,殷紂王曾將之囚禁於此,長達七年,可算是我國第一座國家監獄,廟內西側的「演易台」,相傳就是文王當年潛研易經的地方,廟內外有數不清的蒼松翠柏。

    又小城的南面浣衣里,有一座嵇公祠,是晉朝侍中嵇紹,以身捍衛惠帝,血染帝衣而殞命的地方,附近就是農林試驗場,這座嵇公祠和文王廟,都是學生春秋兩季郊遊遠足的好去處。

    城東南伏道村,建有扁鵲墓塚和艾園,扁鵲為戰國時代名醫,遊走各地,為人治療疑難雜症,卻不幸在伏道遇難,因醫德高尚,博施濟眾,甚受鄉人崇敬,建了墓園,而感念他那博施濟眾的精神。

    許多往事,在歲月消逝中,顏色逐漸淡漠,似難再作完整的記憶,可是對於小城的一切,卻是時日愈久,愈覺得回味無窮,展現於腦海的,依然是金黃一片

,好像美得如詩如畫,或是比詩畫更美的迷人夢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