母親是丙午年九月二十九日出生,乙亥年十一月十三日蒙主恩召,享壽九十一歲。今天為其九十三歲冥誕,再過四十四天,即屆逝世三週年的忌日。兩年多來雖然雲天浩渺,幽冥路隔,但搦管凝思,神形相接,追維春暉,仍不時看到老人家身影。
母親生長農家,有姐妹六人,排行居長,因為外祖父去世很早,從小必須下田耕作,並協助外祖母照顧幼小的妹妹,養成其獨立性格,十八歲與父親結褵,二十歲生我,更擔負起相夫教子,與兼顧兩家事務的多重責任。
我們家世居湯陰大南街,曾祖父從事油作,祖父兄弟三人改營「德義和」糧行。父親一代堂兄弟六人,父親排行第二,於汲縣法文專科學校畢業後,考進平漢鐵路局郾城站服務,但工作未久,積勞病逝任所,當時我年僅四歲,隨同母親扶柩返鄉,之後便在母愛鞠育,曾祖父母、祖父母的照顧下,與伯叔們一齊,享受著大家庭的溫暖。
大家庭的內部事務,係由祖母主持一切,曾祖母指導,二祖母及三祖母協助,母親妯娌六人,則分工執行。連同我們第三代,二十多口,四代同堂,凡事大家商量,至為友愛和樂。曾祖父母都享達八十多歲高壽,尚常為講述幼年時候,沿街敲著梆子賣油,以及如何帶領祖父們勤勞刻苦創業的往事,永遠難忘。
就性格來說,祖父剛毅,二祖父篤實,三祖父隨和,該是經營事業有成,使家庭突破困境的主要關鍵。不料就在德義和糧行剛剛奠定基礎時,大伯、父親和三叔,都不幸相繼英年早逝,頓時籠罩起一片愁雲慘霧,可是祖父們為了維護一家老小的生活,不得不強忍著淚水,鼓勵大家更要孳孳不息的工作。
祖父是我在開封讀書時去世,因交通阻隔,未能返鄉奔喪。終其一生,付出者甚多,尤其是對我這個惟一的孫子,更是慈愛有加,但亦絕不溺愛,且曾責罰面壁思過,後來遠出求學,每於告別之時,常亦引用「一寸光陰一寸金」比喻,一再叮囑要用功向學。
二祖父是教會長老,由於不斷宣講祈禱,帶領大家歸主,使全家人都沐浴著主的恩典與喜樂,更難得的是在北關教會,常看到祖父們兄弟三人,坐在一條板凳上,那幅共同靈修的畫面。
自從離開故鄉,對家人一直懷念不已,偶而於睡夢中彷彿回到家中,看到了母親和眾多家人,醒來時又一切成空。十多年前,突然收到一封家信,道及母親身體康泰,仍住北院老屋,聞之多麼驚喜,從此恢復信函連繫,並盼能早日與母親相見。當兩岸開放,遂即返鄉探視,經進入家門,見到白髮蒼蒼的老母,還有眾多親友,都流露出關愛至情。
幾天相聚,得知自分別以後,母親們的生活狀況,尤其是其與祖母、外祖母,三位老人家相依為命,確實過了多年艱困的日子。又重返家鄉,原想看到更多長輩,祗是少小離家老大回,無情的歲月,已經迫令祖母、外祖母、二祖父母、三祖父母、伯母、四叔嬸、五嬸、六嬸們先後謝世,僅能站在他們居住過的房門口,默默追思懷念。
母親的年齡,已不適宜單獨生活,經商量準備接其來台灣奉養,老人家則以難耐舟車勞頓,更怕飛機暈眩,遲遲未作決定。後來不忍見我連年往返奔波探視,方獲同意,到台灣與子孫團聚,共敘天倫,過了兩年又六個多月,帶給我們不少慈愛和溫馨。直到得知五叔於鄭州病逝消息,又掛念著家鄉那位親妹妹,便一再表示,不想長居異地,強我送其返鄉。回到家鄉,又與親友相聚一百多天,便安祥的蒙主恩召,達到了落葉歸根的心願。
儀禮記載,要求婦女「三從四德」。母親從小就失去父愛,年紀輕輕又喪失了丈夫,當所教養的兒子學業初成時,竟亦離散天涯,長達五十年之久,已不知該如何「從」起,真可說是一生歲月坎坷。但母親卻始終秉持著不忮不求、自立自強的精神,恪盡婦道,無所怨尤。端莊賢淑的懿行,實已超越「三從」,昇華「四德」,臻入一個新的境界,多麼令人敬佩。
母親長眠祖塋,轉眼將滿三年,風木蕭蕭,白雲悠悠,緬懷慈愛與先祖恩澤,多少夢魂縈繞!經與六叔及美恩弟們研商,特於墓前立石紀念,並在碑陰刊誌曾祖父以來,先祖們的墓穴安葬狀況,銘記感念,以垂久遠。
僅於碑成之日,撰文追思,紙墨有盡,親恩無窮,敬祝父母親與先祖們,永遠安息主懷,長相左右。
主後一九九九年九月二十九日
﹝本文為母親蒙主恩召三週年及緬懷先祖紀念文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