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十、族人發展
第一次返鄉探親,曾與十多位同宗兄弟相聚,大家在西院「德昭堂」餐敘聯誼,報告各家狀況,並計畫要重編「李氏家譜」。國有史,縣有誌,家亦該有譜,修譜的主要目的,便於使家族成員之間情感交流,讓後代子孫藉以尋根追遠,感念祖先,進而發揚優良家風。
李氏在我們縣是為大族,依據新編縣誌記載,約有九千多戶,居全縣之首。我們這一支,係於明朝洪武年間,由山西洪洞遷至縣城大南街,祖輩以耕讀傳家,有的兼營商業,小時候曾祖父及祖父們,常常給我們講述祖先們如何從洪洞大槐樹,辛苦遷徙的故事。
早年家族中曾經印製過一冊家譜,淡黃色封面,仿宋字體,採用線裝,可惜於動亂中散失損燬,族人們亦散居各地,此時如不蒐集資料重新編印,以後就更加困難了。這是一項極有意義的工作,經由幾位玉字輩叔父的倡導,推定美信、美恩、美洲三位弟弟主持其事。
大約半年之後,由家鄉輾轉帶來一冊新編的家譜,內容簡明扼要,還附有長慧、長安、長清三支的系統表。因為資料不易蒐集,僅能根據記憶從「長」字輩寫起,「田」字輩為第二世,從「玉」字輩開始,仍按照譜系詩句,「玉美深山蘊,珠明大海生」的順序排列,長字輩以上,祇是概略記述。三支原來是集中縣城大南街大水坑衚衕口,隔街對面居住,路西西院為長慧一支,路東分南北兩院,南院為長安一支,我們是長清一支,住在北院。
猶記得我們李家,有一幅繪製極為精緻的世系掛圖,由三支輪流供奉。每年於清明節,輪奉的那家,便要邀約族人,舉行祭典拜祖活動,農曆正月初一,各支亦需先到世系圖前禮拜致敬後,再往各院向長輩們叩頭賀節,互道年喜,共祝新的一年吉祥如意,家家平安快樂。
長慧公生有二子,即硯田與福田兩位祖父,硯田祖父的三個兒子是玉椿伯和玉桐、玉桂叔,玉椿伯經商,玉桐叔服務公職,玉桂叔曾在城南降城村教過民校,後來遷居開封,玉桐叔的幾個兒子大多從事醫政,住在洛陽,僅美成弟留住家鄉,玉椿伯家的美信弟們,則已遠赴青海。
福田祖父號厚生,平日熱心公益,為人排難解紛,頗受鄉里敬重,亦有三個兒子,是玉棋、玉槐、玉柱叔。玉棋叔任職平漢鐵路警務,有七男二女,其中美舜弟現居住貴州;玉槐叔號植三,曾任教縣立簡易師範學校,致力於地方教育,抗日戰爭勝利,受聘開封太華中學,八十年返鄉探親時,尚專行繞道開封,拜候這位長輩,那晚談來非常高興,還提到要以大家長的身份,來一次族人大集合;玉柱叔與我年齡相近,已經移居豫南社旗。
南院長安公的長子是井田祖父,號方正,為土地丈量師,由其大兒子玉森伯協助,他的長孫便是美洲弟。次子玉樹叔早逝,三子玉璽叔亦是我的三姨丈,原在家鄉教書,後來移居開封經營農牧,四子玉樺叔與我同年,我倆說來最為投契,他於鐵路學院畢業,任職開封檢車段,之後又改調上海鐵路局,擔任高級技術及行政方面職務。
長安公家尚有德田與書田祖父,德田祖父服務於平漢鐵路局漢口站警務部門,有一子為玉柄叔,均長於行政管理。書田祖父在家門口開了一家雜貨店,獨生子是玉梅叔,雖然幼年雙目失明,可是手藝靈巧,自行摸索,竟然學會了木工,能夠製做簡易嬰兒推車和鳥籠。
另有耘田祖父去世較早,遺有三個兒子,是玉杞、玉枝、玉楹叔,玉枝叔早年外出,較少接觸,玉杞叔曾在「德義和」糧行內幫忙,同為基督教友,玉楹叔在小學高我一班,動亂中全家遷居西安。七十八年返鄉,受寶珍妹邀約,到西安參訪,在細雨紛飛中與玉楹叔、嬸見了一面,至於玉杞叔遠在咸陽,因時間有限,未能相晤。
我們這一支,曾祖父長清公號澄澈,從事油作,到了祖父一代,改開「德義和」糧行,兼營棉產。祖父大田公號多五,二祖父藍田公號玉珊,三祖父甫田公號粒豐,同心協力,開創出一片基業,抗日戰爭前幾年,該算是德義和糧行鼎盛時期,蘆溝橋事變爆發,日軍佔據縣城,動亂開始,生意逐漸蕭條。曾祖父享達八十七歲高壽,農曆九月二十九日是老人家誕辰,記得八十大壽那年,族人為之慶祝,大客廳裏掛滿了壽幛,一連幾天賀客雲集不斷,母親亦是這一天出生,隨之享受到同樣的喜悅。
我們家,父親玉字輩兄弟六人,依序為玉樞、玉林、玉楷、玉柯、玉楓、玉彬。祖父有兩個兒子,即大伯與父親,父親排行第二,三叔是二祖父的長子,三位都不幸英年早逝。大伯父有美雲、秀珍、海雲三個女兒,三叔無所出,殯葬之日,依照家鄉習俗儀禮,都由我這個男孩摔盆執拂,當時年紀小,尚不懂事,僅祗默默的跟隨大人,送喪安葬,將他們厝於城西孫庄,之後年齡漸增,陪同母親、伯母、三嬸們到墳地掃墓拜祭,看見妯娌三人哀痛的情形,常亦黯然淚下。三十八年伯母隨二姐到南京,住在下關,當我到浙江金華教書時,曾特別轉往南京看她,尚談到如何返鄉重建家園,誰又料到那次分手,竟成永別了。
二祖父是教會長老,信仰虔誠,最初我們家祗有他一人是基督徒,由於他的不斷宣講祈禱,帶領全家人歸主,成為一個基督宗教家庭。家鄉的教會,原先設在大南門裏西馬道,離我們家很近,之後遷往大北關。二祖父的三個兒子,除三叔外,尚有四叔和六叔,四叔是德義和糧行司賬,生有二男三女,現仍在家鄉祖宅居住的,僅祗美恩和恩慶弟兩家了。
六叔畢業於河南大學經濟系,來台後繼續研究進修,獲得碩士學位,任職大專院校教授,撰寫有節制資本要論、經濟制度比較、國營實業思想研究等十多種專門著作,曾獲「中山學術著作獎」最高榮譽,在經濟學術領域頗具聲譽。於家鄉及台灣先後與于川頁、王潔冰女士結褵,現有二子二女,為美倫、美祥弟及寶珍、美瑞妹,都已成家立業。
三祖父原在德義和糧行負責外務,動亂中病逝西安,有一子即為五叔玉楓,從事於教職及會計業務,生有五個兒子,分別為美臣、美群、新建、新民及新歌弟,全家落籍鄭州,有的擔任公職,有的從事服務事業,我每次返鄉探親,總必轉往鄭州與大家相會,看到他們四代同堂,二十多口和樂融融,於五叔、嬸帶領下,都在全心全力的工作。
又三位祖父有一妹妹,與城南武家庄張仲元先生結褵,生三個兒子,為鳳鳴、鳳岐、鳳山表叔。三位祖父另各有一個女兒,依次為玉鳳、玉芝、玉娥姑。
新修的李氏家譜,已至六世,雖然族人們幾經滄桑,但在崢嶸歲月中旺氣未減,後世之多,已遍及大半個中國,東起台滬,西至陜青,北達京冀,南到雲貴,都有李氏後代,可謂星羅棋佈,而且無論居住什麼地方,皆能恪遵先祖遺訓,秉持勤儉家風,生生不息,各有發展。
我於八十三年,已將母親居住的三間老屋,重加整修,名為「懷多居」,表示對祖父多五公的懷念,並藉以表達對更「多」長輩的「懷」思難忘。
又懷多居是我們在北院惟一保有的三間祖宅,每次返鄉,都會於其中留住幾天,追思往日生活,將來尚希望能把它建成一個小型圖書室或宗祠,作為紀念李氏的堂所,深願此一理想能夠實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