世界尋幽一、漫步澳大利亞雙星
八十六年初春,到松山外貿館參觀國際觀光展覽,帶回一些宣導資料,其中有一組折卡,由澳洲觀光部門編印,標題是神仙企鵝列隊歡迎佳賓,封面左上角印著一隻體形微胖無尾熊,右下角則是一隊神仙小企鵝,舉目看著無尾熊,似在喃喃叫喚,歡迎大家到澳洲觀光,無尾熊和神仙企鵝都是我們喜愛的小動物,因而就勾起要到澳大利亞一遊的興緻。
談到澳大利亞,有地理學家推測,遠古時代,原與非洲、南亞洲及南極洲連接,後來地球發生巨大變化,才行分開,而自成一洲,因為四面環海,猶如一個大島,所以又被稱為島洲,也是一個獨立的國家,行政區劃分為六州和兩個特區,首都在坎培拉。
遊覽澳大利亞,有不少路線,我們參加了以墨爾本、雪梨為主的旅遊,另包含大洋路,全部行程九天,被稱為漫步澳大利亞雙星,於四月廿七日下午由桃園起飛,午夜通過赤道,廿八日早晨到達雪梨,稍俟停留,轉往墨爾本。
出墨爾本機場,進入市區,立即登上南半球最高的麗愛圖樓塔,塔高二百五十三米,裝有一萬三千多面玻璃窗,三百六十度視野,可以看到全市與近郊風光。墨爾本是維多利亞州首府,附近因發現金礦,逐漸繁榮起來,華僑們常稱它為新金山,市容整潔,道路寬闊,於麗愛圖樓塔下來後,穿越綠意盎然的林蔭大道,逕至菲斯洛公園參觀,公園面積不大,卻因有庫克船長小屋而出名。
十八世紀英國派遣庫克上校,率領努力號軍艦,到南太平洋探測,多次登陸澳洲東南海岸,改寫了澳大利亞歷史,為了紀念庫克,特別把他幼年住過的石屋,從英國搬運過來,石屋上下兩層,上層係臥室,下層為工作間,原來的馬廐則改成展示室,展覽了他使用過的一些器皿。
沿著雅拉河再向南,到了皇家植物園,是墨爾本最有名的一座公園,計有兩萬多種植物,種於園區溫室及露天地方,依波浪起伏地形,分門別類規劃,為墨爾本市民及外地遊人,提供一處休憩的好地方,於園內穿過羊齒穴、仙人掌迷陣,看到一群黑天鵝,浮游河中,該是在靜態植物園裏呈現出的動態畫面。
戰爭紀念館又稱忠烈祠,也是一處重要景點,坐落市郊一座小山旁,採希腊式建築結構,為紀念在維多利亞時代戰爭陣亡的官兵而興建,門口有多層石階,大廳裏塑有烈士雕像和紀念石碑。
畜牧事業是澳大利亞經濟之命脈,畜牧以牛、羊為主,尤其是羊毛及其製成品,為國家賺取大量外匯。第二天便轉往吉隆,參觀國家羊毛博物館,館內有三個展覽室,分設一、二、三樓,進門處首先看到一台古老的織毯機,輾轉不停的編織羊毛地毯,再向前即為第一展覽室,採用立體模型,展示畜牧者如何對羊群牧養、繁殖、剪毛,以及之後的分類、壓縮、運輸等情況;上樓為第二展覽室,主要在介紹羊毛之洗滌、梳理、紡織、染色、加工等相關程序;再向上係第三展覽室,用對比方式,說明現在和過往羊毛推廣銷售方法之不同,另設交易所,據說澳洲的原羊毛,大多在這裏拍賣交易。
又十九世紀中葉,墨爾本附近發現多處金礦,採金者從世界各地潮湧而至,於今淘金業雖然已經式微,但在疏芬山,仍將當年淘金遺跡,加以整修,形成一個觀光景點。我們由吉隆向西,到疏芬山,進入坑道,瞭解了當年華工在礦坑的艱苦狀況,尚搭乘馬車,繞行疏芬山小鎮,並於溪流旁用臉盆淘洗金沙。
三十日全天,是參觀海事博物館和暢遊大洋路,海事博物館位於沃娜普,採園區型設計,正中央有一池湖水,右後方是一處丘陵,湖旁建有碼頭,停泊幾艘船艦,丘陵上設有砲台、燈塔和旗桅,進入大門,正廳懸掛了一幅扯滿風帆,於怒濤洶湧中,鼓浪前進的船隻掛圖,看來令人觸目驚心,園區內則有三十七個參觀點,像機械間、翻砂間、工具室、船塢、航海資料室等,按照標示依序前進,最難得的是在展示室裏,看到了於船難中尋獲的無價之寶陶瓷孔雀。
大洋路是由托爾奎爾開始,一直通到坎培拉,係於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,由三千多位退伍軍人,費了十三年時間,克服重重困難,順著海緣修建而成,沿途道路蜿蜒曲折,時而是閃耀金光的沙灘,時而呈顯峻峭的斷崖絕壁,較突出的當推海蝕崖、十二門徒岩、倫敦橋,都是名聞遐邇的海岸奇景。
再一天,以參訪維多利亞藝術中心,和到菲力浦島,觀賞神仙小企鵝回巢為重點。藝術中心是墨爾本引以為傲的一座建築,極具東方情調,門墻厚厚實實,很像中國古代城墻,墻外有一條護城河,一道人造泉水,沿墻而下,大廳寬敞開闢,恰有澳大利亞交響樂團正在排練,免費聽了一段精彩的演奏。
中午趕到南郊一家農莊,觀看牧羊犬馴羊、飛鏢競技和剪羊毛表演,羊善被犬欺,大隊羊群敵不過一隻狗兒,被追得東藏西跺,牧羊人擲出三角形飛鏢,於空中盤旋,最後仍落回原處,這種鏢可用來指揮羊群行動。
夜幕低垂,到維多利亞州南端的菲力浦島,島西南角有一處海豹岩,數以千計的海豹,常在周圍出沒,另有成群結隊的海鷗,於附近振翅飛翔,遙相呼應,不過大家到菲力浦島,主要的還是要看神仙企鵝回巢,列隊遊行的奇景。
企鵝是南半球獨有的產物,最大的叫國王企鵝,最小的就是神仙企鵝,我們到達時,已有不少人於觀賞區等候,大約八時十五分,廣播報告說時間到了,要遊客注意海面,在巨型照明燈直射下,祇見一隻小企鵝由浪濤中出現,它可能就是領隊,在沙灘顧盼一番,又鑽入水中,然後引導同伴魚貫上岸。領隊在前,其餘一排排緊跟,猶如經過軍事訓練的小兵,列陣前進,第一隊登岸,第二隊接踵而至,一隊接一隊,竟有六、七百隻,它們身上好像裝了指針,沙墩中櫛次比鄰有千百個巢穴,卻能搖搖擺擺走回自己家中,不會出錯,尤其在進入巢穴之前,與迎接的家人摩肩擦嘴,情話綿綿的樣子,真是讓人喜愛。
五月二日上午,結束澳大利亞雙星之一墨爾本旅程,搭機轉往另一星雪梨,雪梨是新南威爾斯州政治文化重鎮,優良的港灣,怡人的海灘,溫熙的氣候,該是它獨具的特色。
雪梨也有一個皇家植物園,面臨法可普海岸,是雪梨最大的公園,種植不少奇花異木、帕姆樹和熱帶林,於園中就可以遠眺海灣大橋和雪梨歌劇院,還有那港灣內點點帆影。再向南行是海德公園,園中有一大型噴水池,噴射出千絲萬縷水注,池上方建了一座石碑,是第一次世界大戰,與法國締結同蒙的紀念碑,東側是澳洲博物館及具有歌德式風格的聖瑪利大教堂。
港灣大橋連接了洛克斯和密爾森兩岸,外型很像掛衣服的架子,所以又叫它大衣架,豪華客輪可以從橋下通過,橋面上分隔有汽車、火車和人行道,兩端建了可供上下的橋頭堡,隊友連手由橋面走過,並登堡觀賞港灣風光。
塔隆加動物園位於北雪梨,塔隆加是原住民土語,意指水上風光,五月三日早晨,搭車到動物園參觀,園區裏飼養了五千多種動物,遊客可以依偎無尾熊拍照,或乘坐纜車遊園,整個園區雖較台北動物園小些,但靠近毛斯門灣,受港口和叢翠的森林環抱,景色秀麗,具有水上風光。
中午於圓環碼頭,搭上庫克船長號遊艇,暢遊雪梨港,沿途看到離島社區、礁石島、長鼻岬、雙灣、玫瑰灣等綺旎海灘景色,接著走訪了達令港南邊的唐人街,入口處修建有傳統式中國牌樓,居住雪梨的華僑,已經超過十萬人。
藍山位於雪梨之西,因為山中種植不少尤加利樹,經陽光折射,遠遠望去,帶有藍色,所以稱之藍山。五月四日即以遊覽藍山為主,迴音谷是藍山入口,山谷中有三座巨石相連,造型突出,就是三姊妹岩,為當地土著三位美女,梅尼、奈姆娜、甘麗杜的化身,曾經發生過一段悽美哀怨的故事,站立山峰瞭望,青山綠水,藍天白雲,景色迷人。
由藍山再向西,到達珍諾蘭洞,是澳洲最具特色的一處洞穴,原係海底石灰質堆集的珊瑚礁,後來經過地殼變動,溶化而成洞穴,洞中有由上向下垂掛的鐘乳,也有由下向上直立的石筍,形形色色,配合燈光變幻,蔚為奇觀。
五月五日是賦歸的日子,一早就由藍山趕回雪梨市區,因為還有一個最重要的景點,需要參觀,那就是雪梨歌劇院。
歌劇院坐落港灣東邊班尼朗岬,佔地廣闊,三面環海,整個劇院設計新穎別緻,外狀好像幾個巨型蜆殼,前後張開,又如多片白色風帆,昂然鼓浪航行,歌劇院有音樂廳、歌劇廳、戲劇聽、劇場等四個大型場地,六間畫廊,另外還有多處展覽室、資料室和圖書館,我們採重點方式,參觀了音樂廳和劇場。
音樂廳是歌劇院最大的一個廳,各種大型音樂演奏會,都在這裏舉行,舞台上方,懸掛了十八個可以調整高度的塑環,色調柔和,傳音效果極佳,劇場係用於演出小型劇曲,或舉辦演講研習各種活動,設計單純,寬敞舒適。
歌劇院隔著港灣,與大衣架橋遙對,風光明媚,美不勝收,隊友們都拿出像機,把握最後機會,拍照留念。午後轉往機場,仍搭乘長榮班機,告別雪梨,告別澳大利亞,晚間十一時返回家門。
在此次旅遊中,看到整個澳洲發展,係由東南沿海開始,雪梨和墨爾本確為澳大利亞雙星,市容整潔,風景秀麗,該是兩個都市共同優點,其相異之處,則為雪梨的商業氣氛較濃,大街上熙來攘往的人群,顯得有些緊張,墨爾本倒還寧靜純樸,人們注重休閒生活,我對雙星喜愛的程度,墨爾本似要超過雪梨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