世界尋幽五、從下龍灣到吳哥窟

    九十二年里長改選,新任里長為了敦親睦鄰,加強休閒活動,決定組團前往越南下龍灣及高棉吳哥窟旅遊,經應邀參加。

有關行程,係於九月三日出發,到達河內,立即轉搭遊覽車直奔下龍灣,下龍灣位於越南東北方的廣寧省,正在紅河出海口的北端,灣內多山,水道曲折,很像一條盤旋伏臥的游龍,因而得名。

當晚,於灣內皇家海岸樂園,欣賞了水上木偶劇及民俗舞蹈表演,木偶劇發源於越南農村,演出人藏於水幕之後,音樂響起,表演開始,有群鴨逗陣、木偶泛舟、鄉女情佻、大鬧龍宮等十多個節目,在五彩燈光照射下,水聲夾雜着鑼鼓聲,配合了報幕人的逗笑旁白,十分有趣。

民俗舞蹈表演,在樂園的另一端,整個場地採半圓周型設計,有簡易棚架可避風雨,節目以舞蹈為主,表演者人數雖然不多,但妙齡少女衣著華麗,於婉轉琴韻聲中翩翩起舞,時而輕盈舒緩,時而激越奔放,晚風習習,令人陶醉。

四日上午,登上一艘遊艇,暢遊海上峽灣,灣內島嶼錯落,形態詭異,當地人按照它的形態,冠上動聽的名字,像駱駝島、象島、怪獸島、皇冠嶼、馬鞍嶼等,大大小小約有一千九百多個。

遊艇穿過兩座形似雙扉的巨岩,猶如下龍灣大門,展臂歡迎遊客,首先到達詩詞岩,據說古時不少文人雅士,曾在島上吟詩誦詞,擊罄高歌,因而叫它詩詞岩,於今尚留有聚會時的石桌石椅,接著遊艇停靠聖母嶼,沿着石階步道而上,進入一處洞穴,洞內的鐘乳排列有致,正中央一墫很像聖母,洞壁晶瑩剔透,所以又被稱為聖母殿。

由聖母嶼再轉奇觀島,島上有一個木塊洞,早年洞前後發現一些木樁,根據考証是越軍統領吳權,對抗入侵敵人的秘密武器,利用漲潮時誘敵深入,潮退時木樁上的鐵刺就可把敵船插破,而遭沉歿,獲得多次勝利。

在海灣中心地帶,有幾艘船舶連貫一起,形成一個魚貨市場,讓遊客選購魚貨。受時間限制,無法遍遊各島,乃商請艇長加足馬力,繞行峽灣一周,但見澄清的海水,陡峭的奇岩,使整個下龍灣,宛如一幅美麗的畫卷。

離開下龍灣,轉往越南第三大城海防,海防氣溫較高,素有紅色火燄城的稱號,也是越南北部的直轄市,滇越鐵路的終點。

途中,參觀了一家專為輔導殘障青年就業的工廠,廠名紅欣,廠內前半部為門市,陳列著所縫製的衣服和一些手工藝品,後半部為工作間,有不少青年朋友正在學習剪裁縫紉或刺繡,手藝嫻巧快速,服務人員熱心。

在海防穿過一條很長的長賓鐵橋,進入市區公園,廣場前建有一座塑像,是黎朝時的巾幗英雌黎真,頗受越南人尊敬,又距市區二十多公里的半島上有九座小山丘,被稱九龍山,山丘與海灘之間,建了不少法國式別墅,依山傍水,風景秀麗,也是一個重要觀光景點。

五日上午,重返河內,河內是北越的首都,因為被紅河環繞而得名,進入市區,所看到的是三輪車及腳踏車特別多,三輪車造型客座在前,車伕在後,來往行人,大多戴著斗笠,兼具遮陽與避雨的雙重功能。

河內的名勝古蹟很多,最為人津津樂道的莫過於文廟,供奉的是我國至聖先師孔子,越南最古老的大學,四周有短牆圍繞,中央為花台水榭,其面積比台北市孔廟要大得多,廟內奎文閣前,碑石林立,刻著從十五世紀到十八世紀,歷次科舉考試中榜人員姓名,最後一間是展示大廳,正在作音樂及服裝表演,都穿著漢人服飾,足以說明中華文化對越南影響的深遠。

西湖位市區西北,為河內最大湖泊,所以又稱大湖,與白竹湖相互連接,湖邊茂林修竹,綠草如廕,湖濱鎮國寺是越南最古老的廟宇,寺內佛道皆奉,但以佛教為主,供有臥佛、彌勒佛和千手觀音等,廟宇紅墻金瓦,莊嚴肅穆,燭光燦爛,受到信徒們的敬重。

市中心尚有一個小湖,名叫還劍湖,是黎朝太祖黎利,因天賜神劍才得稱帝

,有一天帶劍泛舟遊湖,突然湖面冒出一隻神龜,向太祖索討寶劍,黎利立即奉還,那龜沉入湖底,不見蹤影,湖旁尚建有一座玉山寺小廟,供奉文學之神,壁上崁著中文石刻介紹。

靠近還劍湖,是河內的三十六條老街,像帆船街、絲綢街、草蓆街、燈籠街、

紙牌街、瓦盆街等,顧名思意,就知道它販賣那些商品。

第二天,以參觀胡志明陵寢、故居及軍事博物館為主,胡志明陵寢,坐落在

青年大道路口,是河內的精神象徵,陵寢外的巴亭廣場,就是當年胡志明發表越南獨立宣言的地方,至於故居,已闢建為公園,在其臥室、客廳和會議室中,尚展示了當年他使用過的文物器皿及文件資料。

軍事博物館是三層樓房建築,首先在放映室裏,觀看了法越爭奪奠邊府的戰史影片,並有人再配合地圖模型詳細介紹說明,然後至其他樓層,參觀越南對抗外敵的歷史圖片和紀念性物品資料,從反法、抗日,到與美國之軍事鬥爭,都有極詳盡記載,館門口尚陳列了繳獲美軍之坦克、戰砲和飛機。

下午離開越南,轉往高棉暹粒,高棉又名柬埔寨,古稱扶南、真臘,從紀元初年扶南王國建立開始,歷經混氏、范氏、跋摩等王朝,繼之而起的則是真臘王國,並有陸真臘與水真臘之分,後來統一而建立了吳哥王朝,因為有湄公河流貫全境,魚產豐盛,米和玉米收成可觀,所以又被稱為魚米之鄉。

歷史學家常說,人類文明都在大河源頭播種,並於大河兩岸開花結果,黃河哺育了華夏兒女,尼羅河造就埃及光輝,湄公河則開創出吳哥文明。

暹粒省位於高棉西北部,靠近湄公河,下機後先到民族文化村,文化村是集聚了十多種不同風格的民族村寨,廣場上正有熱情洋溢的民俗舞蹈表演,喇叭鑼鼓吹吹打打,非常熱鬧。

七日全天,暢遊吳哥,吳哥在梵文中,指的是首都或都市的意思,吳哥地區

現存的主要建築,大致有羅洛、巴肯寺、巴雲寺、巴芳寺、斑黛斯蕾寺、吳哥城

、吳哥寺等六百多處,吳哥城被稱大吳哥,吳哥寺被稱小吳哥,兩處規模較為宏大,如果把其他建築喻為群星,大小吳哥該是群星所拱的日月了。

晨曦中的吳哥,空氣顯得格外清爽,快要接近吳哥大城時,便可以看到城門上的蘇耶跋摩七世四面雕像,整個吳哥大城逞正方形,城墻全用巨石砌成,每邊中央各開一座城門,東北另有一個側門,規模之大實已超過古羅馬城,進城後,首先登上由五十四座大小寶塔構成的巴戎廟,最特殊的是每座塔頂,都塑有跋摩七世微笑雕像,眉宇軒昂,熱情和善,因而被稱高棉的微笑。

接著參觀了巴本宮、十二生肖塔和巴芳寺,巴戎廟稱金塔,巴芳寺稱銅塔,每一景點四周迴廊,都雕工精細,古典雅致,出南門不遠,到達巴肯寺,為現存吳哥建築群中最早的寺院,寺內有大小寶塔一百多座,核心五座逞梅花狀分佈,其餘諸塔環繞,蔚成塔林奇觀,各塔都用磚石構建,所以又稱石塔。

回程轉往城東北的斑黛斯蕾寺,又名女王宮,供奉的是濕婆神,所有的建築材料,都採用堅硬粉紅砂岩,極為美麗,尤其是那仙女浮雕,有的身佩瓔珞,有的手捧花束,玲瓏剔透,造型優美,真是吳哥古蹟中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。

午後專行遊覽了吳哥寺,吳哥寺位於吳哥城的南郊,面積雖然小些,卻是高棉有史以來建築最為雄偉的王者寺廟,保護區內古樹參天,直沖雲霄,沿著林蔭大道,到達正門,分有三個門洞,上面建了石塔,塔身刻滿人和動物的雕像,護城河上有一座石橋,兩側蹲著一對石獅,中央是一條筆直的大道,正前方的五座寺塔宏偉高大,現為高棉國旗圖案,代表國家的象徵。

寺廟內部結構,有聖殿、修道院、藏經樓等三百多間院落,主殿迴廊及石柱,都刻了精美的浮雕,尤其是在第一層平台上,那條八百公尺畫廊,更是目前世界最長的石質雕藝,把國王加冕、萬民歡慶、乳海翻騰、仙女曼舞、猴魔鬥陣、英勇聖戰、鑼鼓喧天、旗幟飄揚等場景,都刻畫的淋漓盡致。

第二層平台比第一層高出七公尺,四周是方形迴廊,裏面安放不少神像,北面有一石門,門東有堵拍胸聽鼓鳴石壁,背靠石壁輕輕拍打前胸,就能聽到鼓鳴般回音,引起共鳴。第三層平台高約十三公尺,攀上平台主塔,祇見道道迴廊連接,層層塔門對應,放眼下望,把整個吳哥寺和附近景物,看得清清楚楚。

吳哥在暹粒省北部,南邊洞里薩湖,為東南亞最大的淡水湖泊,南北狹長,與湄公河相通,巧妙的配合調節水量,再向南靠近金邊,所以又稱金邊湖,靠著洞里薩湖的滋養,為高棉人民提供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生活資源,也灌溉出光輝燦爛的吳哥文明。

八日上午,轉往洞里薩湖,看到幾處村落,房舍相連,不過房舍多是用木樁架起,主要在防範水患,湖內居民最善捕魚,祇要在木樁拉起網罟或竹柵,湖水漲落之間,一定可以得到大量魚獲,有說在洞里薩湖,脫下戴的帽子,放入湖水之中,就能捕撈到魚蝦,雖為一句笑言,卻已道出洞里薩湖魚量多麼豐盛。

當穿越一條小街,於湖濱碼頭登上遊艇,緩緩駛向湖中,遠處有不少水上人家,也係用船隻或木架搭建起房舍,好像戲台似的,隱沒在蘆葦和棕梠夾雜的深蔭裏,除了住家外,還有商店學校和教堂。

遊罷洞里薩湖,與高棉告別,下午經南越胡志明市返回台北,結束了八天愉快的旅遊行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