二十、誠愛忠勤

    我是三十八年五月到軍中服務,六十五年十月退役,前後穿了二十七年又五個月軍服,正好在軍中渡過一萬個日子。

    這二十多年,由青年進入壯年,堪稱人生黃金般的歲月,在軍中我大半是從事於教育訓練工作,即便是於行政部門做事,主管的業務,仍然或多或少與教育訓練有關,如果再加上入伍前和退役後的幾年教書生涯,真可以說是與教育訓練密不可分了。

    教育訓練,不論是長期或者短期,一班次進,一班次出,來來往往,接觸的人員眾多,對於待人、處事及教輔學習,我一直秉持著「誠、愛、忠、勤」四字箴言。簡單的解釋這四個字,誠是「實在」,愛是「關懷」,忠是「盡己」,勤是「奮力」,連貫起來而言,就是要能「實實在在的,本著關愛的胸懷,竭盡自己所能,努力勤奮的工作學習。」所以不管在什麼單位,擔任那一種職務,我都會用此來勉勵自己,從不計較或爭取個人職位。

    我是在江西參加怒潮軍事政治學校,開始軍旅生涯,當時學校參酌我的學經歷,係以軍委一階,亦即同上尉任用,後來到達台灣,再經國防部統一任免,而逐步升遷,四十五年晉升為少校,四十八年晉升為中校,五十一年晉升為上校,從初任算起,前後歷經十三個年頭。

    五十一年晉升上校時,承蒙高魁元主任親為授階,同時由於平時任事勤敏,尚頒給我一座「忠勤勳章」。他勉勵我們,無論授階或授勳,都是在工作上受到肯定,不過這「階」與「勳」,應該是自己授給自己的,希望大家繼續努力,再創佳績。那年是我剛調戰地政務局服務,局長鄧定遠將軍,還有不少長官,都在場觀禮,可以說是我從軍以來獲得的第一次殊榮。

    軍中服務期間,由於工作上的需要,我參加過多次訓練講習,像三十九年的研習班,四十一年的業訓班,四十七年的高級班,五十六年的實踐班,五十九年的現代管理班,六十年的資訊班,六十三年的決策管理班,每一個訓練講習班次,都有其特定目標,我在這些訓練講習中,總是把握著難得的機會,用心學習,吸取經驗,以求更加充實。

    高級班的訓練時間較長,全期五個多月,四十七年十月二十七日,剛剛渡過光復節假期,我就提著簡單行囊,到班隊報到,被編入第二十二中隊第三區隊,學號九十二號,與九十三號高華馨學長同桌。當自我介紹時,才知道高學長竟然係國立河南大學校友,他讀經濟系,高我一屆,千里迢迢,很難得又在台灣相聚,再度同窗共讀,一齊研究學習。

    訓練中,學校聘有不少專家學者及知名人士,到班上授課,像張金鑑教授的行政管理,趙蘭坪教授的經濟學,翟韶武教授的中國思想史,王述先教授的理則學,任卓宣教授的國父思想等,還有幾位青年將校講授軍事參謀作業、地圖判讀和領導方法,都是一時之選。

翟韶武教授擔任過河南省教育廳長,我到金華豫華聯中教書時,即可能是在他任職期間。翟師到班上授課,行動已有些不便,祇見他穿了一襲長衫,拄著一枝拐杖,不看課本,不寫黑板,講來滔滔不絕,絲絲入扣,同學們所提問題,一一詳盡回答,那種傳道授業解惑的精神,確實令人敬佩。

課程快要結束時,翟師要求同學每人撰寫心得一篇,題目自定,用以代替測驗。我是以「顏習齋的四存思想」為題,利用星期假日,到圖書館尋找參考資料,於撰寫後送繳,經評列優等,頗獲翟師的稱許。當時所以選定這個題目,一則是翟師上課,對顏儒的四存實用思想多有推崇,且故鄉湯陰,距顏儒之漳南書院不遠;一則是早年在北京求學,曾到專為紀念顏儒而成立的「四存中學」訪友,看到那懸掛在校門前的「存性、存學、存治、存人」八個大字標牌,仍留有深刻印象,對一代儒學大師,是永遠崇敬難忘的。

    其他教授們,亦各有其獨到之教學方式,每一門課程,測驗後就公布成績,用以督勵學習,期末並舉行總測驗,與平時成績合併平均計算,即為總成績,我在本期一百位同學中,獲得了學術科成績第一名。

    不過結業總測驗的前幾天,有幾位同學考前猜題,遭人檢舉,認為破壞了考試榮譽制度,引起一些誤會,把我亦牽涉進去,其實我平時要求自己要「誠」、要「勤」,求學更不能欺騙自己,由此足見那時學習競爭之激烈,我這個第一名,亦就得來不易了。

    至於現代管理班、資訊班、決策管理班,都是短期講習,由國防部委託政治大學企管教育中心辦理。主要目的,是要把行政管理上的一些新觀念,以及電腦資訊技術,引進軍中,有助於軍中行政革新,幕僚業務判斷、領導統御等方法。這些講習,對於我後來設計建立戰地政務儲備幹部之基本資料,改進局內戰地政務檔案管理作業,都有很大幫助。

    又晉升上校之後,我在戰地政務局的職務,亦曾因組織調整,有過幾次變動,先由民政處專員,調第一處第一科科長,接著再調行政室副主任,然後又回調第一處副處長。

    行政室的業務,在作後勤支援,我的職掌係負責人事、主計、綜合等方面業務,人事與主計為一般性工作,綜合業務最重要的是年度施政計畫研擬及報告。記得在行政室曾作過一次檔案管理改進相關事宜。那時戰地政務案卷,原由國防部檔案管理中心統一掌管,但因兩地距離較遠,調閱費時,在局務會議中曾提出檢討,我隨即協調於局內專設檔案室,自行管理。並參酌於現代管理班講習時所學,改進貯存方式,簡化作業流程,做到「隨借隨調,隨簽隨併,隨還隨歸」的地步,增進了公文處理時效。

    又我離開第一處時,處內分設兩個科,第一科主管戰地政務儲備幹部編組、聯誼,第二科主管戰地民政、社政等研究工作。由於儲備幹部人數天天加多,第一科除了參謀人員外,尚聘雇有六、七位資料管理員,處理相關事宜,看到大家每天總是那麼繁忙,便一直構思該如何實施簡化,以減輕工作負荷。

    待再行回調第一處後,已經沒有科的編制,副處長要襄助處長處理全般業務,我所辦理的第一件事,就是對儲備幹部資料,採取了以「一卡」代「一袋」的管理方式,把原先的資料「袋」集中起來,祇要確實登記「卡」片異動即可。同時在各縣市連絡中心,設置專職人員,與地區儲備幹部組長密切配合,建立起縱橫連絡網,使儲備幹部管理工作,更加活絡起來。

    在我未調副處長之前,仍過著單身生活,一直本著「誠、愛」,與同仁相處,且於各級長官領導下,非常重視團隊精神,即便職務有所調整變動,服務的熱誠卻始終如一,每當責任加重時,更對自己多一分期許,終於在六十二年,又獲得第二座一星「忠勤勳章」,再度蒙受此項榮譽。

    另於軍中任職期間,尚得過寶星、景風、弼亮等各種獎章,每座勳獎章,無論圖案或型式,設計得都非常精緻,隱含了它的價值和意義,得到這些勳獎章,亦該是我在工作中,本著「誠、愛、忠、勤」努力的結果。

    戰地政務局結束,我暫時調派諮議待命,後來亦有幾個單位徵詢服勤意願,經過晤談,總覺得與自己志趣未儘適合,復以很快就要到達退役限齡,倒不如早些轉業。遂決定提前退役,脫離軍職生涯,試行開創另一新的天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