十七、戰地政務

    五十一年三月十六日,國防部成立了戰地政務局,我亦因原工作單位組織變動,部份業務移轉,隨之改調戰地政務局服務。

    所謂「戰地政務」,簡單的說就是在戰時戰地實施的地方行政,依據當時行政院制定的「戰地政務實施綱要」規定,對於戰地政務,係採軍事一元化戰鬥體制,由各級軍事指揮官依循軍事系統,秉承統帥命令,協調推行,含有軍管意義,有其時空特性,為了研究方便,我們又把它簡稱「戰政」。

    戰地政務局成立時,其組織設有秘書、民政、財經、文教、社會、警保六個處,下轄二十二個科。我在未調國防部之前,一向係從事於教育訓練相關工作,此次調動,按照專長及意願,就把我派到民政處編訓科任職。當時幾個處的業務,大多以靜態的研究工作為主,祇有編訓科的業務,是靜態與動態兼具,負有戰地政務幹部儲訓工作的策劃及執行之雙重責任。我的職掌,則以協調策畫專業幹部訓練業務為重點。

    從戰地政務局成立到結束,前後十四個年頭,歷經鄧定遠、周士瀛、徐汝楫、楊維智、甯俊興、鄒楓枰、李仙舟七位先生擔任局長,在職期間以鄧局長較長,周局長最短,不過他們對戰地政務工作,都費了相當多的心力。十多年來,就我的體認,可以用新、速、簡、行、動、精、實七個字,來說明七位局長的領導作風,以及他們任職期間的重點工作成效。

    鄧定遠先生是創局的局長,蓽路藍縷,從無到有,在工作上具有新觀念、新方法,對於人員調配,局址選定,都有周詳規畫。到職之後,便要求全局同仁,都要參加局務會議,他常說戰地政務沒有成規可循,必須匯合大家智慧,共同研究發展,而且戰地的各項施政,更要力求革新,與民更始,建立起戰地民衆的新希望。為求配合戰備需要,特別制定了六個月工作目標,按月檢討督促,很快便研定出一百多項戰地政務實施計畫草案,大量的訓儲各類戰地政務人員。我承辦的專業幹部訓練,分為八類二十六種,亦由其主持會議,與有關部會協商,決定遴選方式,得以順利進展。又在一次局務會議中,經決定要編印發行「戰地政務月刊」,作為輔導儲備幹部之研究進修資料,指示編訓科研擬策畫,亦交由我辦理,當即衡酌前在怒潮學校編輯怒潮半月刊之經驗,迅即研擬編印發行計畫,簽請核定,祇是編訓科業務較為繁忙,人手不足,後來專門設置了進修輔導小組,接辦月刊籌編工作,於五十一年九月,戰地政務月刊出版,更展現出一番新的風貌。所以對鄧局長任職期間的工作,可以用一個「新」字形容。

    周士瀛先生,原任部隊指揮要職,接長戰地政務局之後,特別重視工作時效,著重一個「速」字,他認為戰地情況瞬息萬變,凡事必須搶得機先,迅赴事功,戰地政務工作更應把握此一要訣。為了提升幕僚作業水準,增進辦事效率,曾經集合全局同仁,舉辦參謀作業講習,並分別到各處主持業務會報,周局長在職時間雖僅三個多月,由於關懷大家生活,離開時各處都舉辦餐會歡送。此時,我承辦的專業幹部訓練,均已開班,各部會亦聘請極富聲望之人士駐班主持,諸如交通班的莫衡先生,司法班的周璇冠先生,經建班的吳祺芳先生等。每期我亦應邀就訓練後的編組問題,到各班報告說明。

    徐汝楫先生是第三任局長,對戰地政務工作,主張一切要「簡」,他常比喻,漢高祖劉邦入關,與民約法祗有三章,我們有那麼多戰地政務規章計畫,如何使戰地民眾了解,所以法規要「簡」,組織亦要「簡」。到職之後,便先從戰地政務局的組織實施精簡,由原來之六處二十二個科,改成五處八個科,除了行政處外,其他四個處係按管、教、養、衛,劃分業務職掌。進而把已研訂的一百多種計畫草案,分由四個處研修歸併為四十幾種。另單獨制定「戰地政務準則」,我亦奉派參與,全文十四條,四百餘字,就把戰地政務的工作原則,分別說明。此期間,我且由民政處專員,調為第一處第一科科長,主管戰地民政和儲備幹部編組管理相關業務。

    楊維智先生接任局長,著眼於「行」,他一再強調,研擬戰地政務計畫方案,務必注意其「可行性」,避免閉門造車,紙上談兵。並且建議上級,協調台灣省政府,於桃園、南投等縣,各選定兩個鄉鎮,就已研擬的重要計畫規章,預行實驗,徵詢基層意見,局內各處都派員參與座談,了解實際狀況。對於金門及馬祖地區的戰地政務實驗成效,尤為重視,而要求嚴格督導。有關戰地政務儲備幹部將來動員徵用問題,亦指示盡早訂定可行辦法,基於職掌,我依據戰地公務人員管理條例,協調研擬了戰地務人員徵用及俸給服制與任用優待等實施辦法,並報請主管機關審定存案備用。

    第五任局長是甯俊興先生,他認為戰地政務儲備幹部,雖係將來用之於戰地,但是平時就要加強連繫,掌握動態,進而輔導進修。到職之後,首先於中壢忠愛莊、花蓮師專大禮堂、高雄澄清湖青年活動中心,實施幹部複訓,之後又配合縣市團管區組織,建立了連絡中心,分區舉辦大規模的幹部聯誼活動,交付「研究、宣傳、調查、服務」等四項任務。為了幹部聯誼,我曾多次撰寫報告資料,製作幻燈圖片,於會中分發放映。前後兩年,隨同甯先生走遍了台灣各縣市,參加聯誼的儲備幹部,每場次最少亦有五、六百人,有一次在台北市南京東路體育館舉行,到會的竟達四千多人,會中尚教唱「戰地政務歌」,餘興節目由白嘉莉小姐主持,影星李麗華女士亦參加表演,可算盛況空前。甯先生運用複訓與聯誼,讓局內同仁和戰地政務儲備幹部緊密結合,使大家都「動」了起來。

    鄒楓枰先生繼任第六任局長,是在既有基礎上推動工作,不過著重點在「精」。比如他曾定期親自主持研究會議,把徐局長任職時簡化歸併後的四十幾種戰地政務實施計劃,再行全面檢討研修,除了要簡外,務期做到「精」益求「精」,對於各類戰地政務儲備幹部之管理,亦本著「精」選「精」用的原則,依其年齡及複訓狀況,調整編組,進行連繫與聯誼。有關戰地政務月刊,則責成主管部門再加革新,由原來的十六開本,改為二十四開本,便於幹部攜帶,美化版面,充實內容,更求「精」緻。

    李仙舟先生是最後一任局長,那時戰地政務局的工作任務已有顯著變化,金門、馬祖地區的戰地政務實驗工作,原由一個處組督導,他仍然本著「實」事求是精神,將幾個處組的業務,加以平衡調整,使研究與「實務」結合,便於各處組與相關部會連繫。因而我更有機會前往金門、馬祖,實地了解有關民政、社政等工作施政概況,以協調相關單位充分支持。有關儲備幹部資料,亦由「袋」改「卡」,以求「實用」,後來奉命結束局務,對人員調配及離退,雖然遭遇一些困難,仍能很快完成業務移轉。

    對於戰地政務的實施,政府很早就在研究策畫,五十一年戰地政務局成立,使此一工作更加向前推進一步。又除了七位局長領導外,尚先後有劉殿富、李正中、李永寬、韓守湜、劉競天、潘文海、孫守唐多位先生們,擔任副局長襄助。而且戰地政務局於成立時,即確定了「掌握、控制、運用」三項原則,此三項原則雖係施行於戰地,但全局同仁,亦將之用於自己主管的業務,孳孳不息,努力以赴,收到了得心應手的效果。

    我任職戰地政務局期間,除了承辦的相關業務外,尚應聘擔任戰政訓練班的講師,致力有關課程講授,另就研究所得,撰寫文稿於報刊發表,現已剪貼成冊

,留作在戰地政務局裏十四個寒暑的一些紀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