十八、陽明山麓

    戰地政務局的辦公地址,先後轉換過四次,由台北市區的國貨公司大樓,而石牌營區,而陽明山,最後到木柵青村。如果就局內業務而言,似亦代表了開創、實踐、發展、移轉等四個階段。

    四處地址,以陽明山的辦公場所,環境幽靜,風光明媚,場地寬暢,最為理想。陽明山原名草山,許多單位到山上洽公或開會,常開玩笑的說是在草山與陽明先生論道,足見對草山或陽明山,是多麼喜愛與親切。

    創局時的辦公場所,位於台北市中心區衡陽路與博愛路的交叉處,原係軍人之友總社社址,更早是台北市一家最具規模的百貨公司,戰地政務局在二、三樓,四、五樓是戰地政務委員會。此一辦公場地空間比較小些,但其優點是交通方便,為開創局務,便於工作連繫,我們編訓科在二樓最裏邊一間,鬧中取靜,且於電梯口,尚設置了接待室,以供外賓繕登資料及業務協調使用。

    周士瀛先生接任局長之後,鑒於戰地政務委員會已遷移石牌,在營區內仍有部份房舍,空置未用,遂向主管部門協調建議,將戰地政務局一併遷入。我們民政處分配的位置,是在營區右後側,除了一間大辦公室外,還特別為編訓科增闢了一個資料管理室,因為訓練人數日增,必須把分散的戰地政務儲備幹部基本資料,加以彙整,按照姓名,運用四角號碼編排,集中管理起來,以便隨時調用。石牌營區原為實踐學社舊址,此時局内業務,無論是工作計畫研擬、幹部選訓儲備,金馬地區實驗等,都已建立基礎,日漸強化,正由開創而步入實踐階段,確與實踐學社名稱相合了。

    六十一年十一月,石牌營區另有他用,戰地政務局再遷到陽明山。陽明山位於台北七星山腰,因為山中盛產茅草,大家便叫它草山,日本佔領期間,開發為公園,台灣光復後,為了紀念明代大儒王陽明先生,乃將草山改稱陽明山。又劃定為特別區,再作有計劃的整建,後來更開闢為國家公園,而成為大台北地區的風景遊覽勝地,在國際間都很有名。

    陽明山海拔大約四百四十多公尺,氣溫比市區低兩、三度,冬季較市內稍感寒冷,夏天則清涼怡人。整個園區可分作前山公園與後山公園倆部份,前山公園面積四公頃左右,多為小橋、流水、亭台、綠蔭等景緻;後山公園面積超過前山公園十多倍,著名的景觀,有小隱潭、七彩噴水池、大花鐘、光復樓、展望台、瀑布群,幅員遼闊,美不勝收。

    每年到二至四月,有五十多天,陽明山稱為花季,先是梅、櫻、桃、李,眾花綻放,接著杜鵑花吐豔,茶花盛開,滿山姹紫嫣紅,絢爛如霞,配合著熙攘的遊人,交織成一幅生机盎然的畫面。車輛來往不斷,就連我們辦公室右側廣場,亦臨時開放,供遊覽車停用。

    我第一次到陽明山,是受同學之邀,那時他在山上研究院兼職,約了幾位同鄉及好朋友上山賞花,從辦公室出來,因為後山遊人太多,我們僅在前山公園遊憩半天,拍照留念。不過後來則因到山上開會,連繫相關事務,於中山樓住過幾晚,中山樓位於園區東北,依傍七星山麓,建築雄偉,可以容納兩三千人開會,食宿均在其間。

    有一次係軍事會議,戰地政務局曾就儲備幹部的編組管理問題,提出專案報告,且以「幹部編組系統化、資料管理科學化、動員運用制度化」的三化原則為重點,積極策畫推動。當時尚沒有電子多媒體設備,簡報資料係使用毛筆大字正楷書寫,張貼於兩具三角鐵製簡報架上,雙方對稱轉動,一次形成一個平面,供與會人員參閱了解。為了準備簡報,從撰述設計,到調製繕寫,我用了一個多月時間,總算獲得了大家的肯定。

    又記得搬到陽明山辦公那年春節,同仁們舉行聯誼,後山光復樓落成未久,會餐後大家乘興前往參觀,光復樓係兩層宮殿式建築,紅墻綠瓦,古色古香,一樓為餐飲部,二樓是資料展覽室,樓前建有王陽明銅像,右側乃櫻花林,登樓便可以鳥瞰全園景色。

    由光復樓沿著山路再往前走,進入了瀑布區,站立觀瀑台望去,祗見蒼翠的山腰,有幾條水流飛漱而下。在台北近郊烏來,亦有瀑布,兩相比較,烏來瀑布水速急遽,陽明瀑布水速曲折,再配合著四周景色,隱隱中孕育了閑花滿山谷,瀑水映蒼松的靈秀情味。山谷下方,因水流匯成一條小溪,溪的出口處通向北投,如由北投登山,這裏該算是大門了。

    局內幾個業務處辦公的地方,名叫「黎洲樓」,就在中山樓下方,從辦公室隔窗南望,可以看到紗帽山的全貌,辦公室的四周,種植了不少櫻、梅和杜鵑花,樓前有一個大池塘,以人工引山泉匯聚而成,池旁有一小丘,丘上建了一座亭台,塘裏金鯉悠游,流水淙淙,我們稱它是公園裏的公園。局本部和行政部門辦公的地方,名叫「舜水樓」,樓下有一處溫泉浴室。兩座樓是為了紀念明末遺老黃宗羲號黎洲,朱之瑜號舜水,而得名。黎老好學不倦,著述甚豐,從天文地理到文史哲學,均有傑出表現;舜老則排斥玄談,主張實踐,其中心思想在經世治用,且曾獻身軍旅,因而可以說,到陽明山上,就不祗是與陽明先生論道,我們的戰地政務工作,亦有了進一步開展。

    在陽明山工作期間,最難得的享受,一是中山樓下有一座圖書館,館內藏書甚豐,為撰寫戰地政務地區研究,經常前往查閱資料,總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,同鄉李子平先生研究岳飛史蹟,亦曾託我到館內借過一些資料。其次是在黎洲樓還分配了一間臨時宿舍,室內有一床一几,面積不大,卻甚雅緻,偶而利用假日,在山上小住,晨曦中漫步花間小徑,黃昏時浸入溫泉,假昧片刻,便可忘記一切煩惱,還有兩次是陪同家人,遊覽了夢幻湖,登上了七星山。

    不過於山上亦曾發生過一件不幸的事,就是六十二年十二月二十九日那次車禍,由於接連幾天陰雨,山上氣壓甚低,路面特別溼滑,下午搭乘交通車下班,途經仰德大道,於華興中學轉彎處,駕駛不慎將車衝下山坡。當時我坐在門口位置,聽到一陣尖叫,便失去知覺,醒來時已被彈出車外,交通車四輪朝天,由一棵大樹卡住,樹外是一斷崖,如果再向下翻滾,便不堪設想了。

    全車二十多位同仁,都受到或輕或重的傷害,經送往榮民總醫院急救,由於醫護人員的細心診治照顧,大約十天後出院,我係左手腕折骨,幸未造成殘傷。車禍後數年,每到十二月份,患難同仁總要集會慶生,大家對那棵大樹默默的庇佑,依然感念不已,並祝福它枝幹挺拔,花葉繁茂。

    最後,戰地政務局又從陽明山遷到木柵青村,青村有辦公室、資料室、圖書館、運動場、大禮堂,房舍整齊,庭院深蔭,離台北市區較近,減少了上下班搭車時間,亦是一處理想的辦公場所,祇是沒有多久,戰地政務局以已完成階段性任務,奉命結束,而將業務移轉,大家乃依依不捨的離開。

    這四處辦公地址,除了台北市區的國貨公司大樓外,青村原為實踐研究院址,陽明山黎洲樓和舜水樓,亦是實踐研究院的老院址,石牌營區又稱實踐學社,「研究、研究、研究」,「實踐、實踐、實踐」,似乎都在提醒,希望我們要多多研究實踐。

    戰地政務局已經結束多年了,已往「陽明論道」的那種研究實踐精神,卻讓我始終秉持不離,深願它能陪伴著我,直到永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