十六、正聲兒童

   「正聲兒童」,是指「正聲兒童月刊」而言,提到這份月刊時,仍應該從鄉友黃守誠說起。

    在家鄉,我們李、黃兩家是同住一條街的鄰居,相距不過一千公尺,李家經營糧行,黃家開設銀樓。守誠與我,起先共同就讀於「經正學塾」,後來又一齊赴北京升學,直到抗日戰爭勝利,他轉學安陽,我遠走武漢、開封讀書,方才分手,祇有在寒暑假期間,都放學回家,偶而才有見面的機會。

    我由金門調職淡海訓練班工作時,守誠仍在澎湖,大約是四十一年七月,於一個星期天的早晨,忽然接到他的電話,告訴我因事到了台北,住在和平東路師範學院一位朋友的宿舍,希望我能趕到師院門口一家小餐館裏與之會晤。放下電話,立即整裝出發,分別多年,歷經戰亂,當好友又能在千里之外的台灣相逢時,自然都顯得有些說不出的興奮。

    那次相會,最難得的是認識了楊喚和李含芳兩位好友,他們三人原在同一單位服務,都喜愛文學,楊喚更長於兒童詩的寫作。相談之中,知道他們有創辦兒童刊物的構想,且已草擬了一份編輯計畫,李含芳尚從口袋裏掏出一張剛剛購買的「愛國獎券」,半開玩笑的說是創刊基金。我們以茶當酒,互相祝賀有緣在寶島相遇,又同為未來那份仍在夢幻中的兒童刊物乾杯。餐後還到附近一家照相館,拍了一張照片留念,那張照片我貼在像簿保存了很久,後來為編印楊喚紀念專集,守誠向我把照片要去,刊印於紀念集的畫頁。

    離開時,我們特別約期再行見面,守誠還給了我一個大型公文封套,裏面裝了他的幾篇文稿和楊喚的兒童詩剪報資料。當晚回到訓練班,便迫不及待的取出閱讀,楊喚的詩大多發表於中央日報兒童週刊,我非常驚佩楊的才華,年紀輕輕,竟能寫出那麼感情豐富的詩句,格調清新,音節調和,每一首小詩裏,似乎都隱含了一個極不平凡而又動人的故事,閃爍著他那超人的智慧。那些詩不祇是小朋友的精神食糧,雖為成年人,讀來同樣回味無窮,我曾介紹與訓練班的幾位同事,共同閱讀欣賞。

    沒有多久,守誠由澎湖回台北轉往宜蘭任職,我們和楊喚、李含芳又在台北及宜蘭聚會過多次,正高興日後見面機會將逐漸增多時,不料於四十三年三月七日,楊喚為了趕看一場勞軍電影,竟在台北西門鐵路平交道遭致不幸,被那無情的火車,吞食了他那彩虹般的生命。噩耗傳出,震驚整個詩壇,兒童文學界亦為之深加惋惜,感到是嚴重的損失,我們更哀傷不已,他僅祇二十三歲多一點,怎麼竟與知己朋友,不辭而別。

    之後每與守誠見面,談到楊喚,總會觸及創辦兒童刊物的問題,四十八年暑假期間,理想終於成為事實,正聲廣播公司有意創辦發行一份兒童刊物,總經理夏曉華先生,特別商請守誠研究籌畫。

    那時守誠正在台北市立商業職業學校教書,他帶著那份早期與楊喚共同草擬,但已有些泛黃的創刊計畫,到宿舍找我協商研究,希望我能與他共同參加這項極有意義的工作。我們把那份計畫詳細研酌,重行修訂,增添了一些內容,送請夏總經理參考,既然這份刊物由正聲廣播公司創辦,乃建議把它定名為「正聲兒童」,平時言談則暱稱「正兒」,正兒猶如一隻能言善語的奇鳥,願它能唱出永遠活在小朋友心靈裏的歌曲。

    夏總經理為創刊事務,在公司裏召開過幾次籌備會議,我都應邀參加,分擔了幾項專欄資料蒐集和撰稿的責任。白天各因本身工作忙碌,祇有利用晚間及星期假日,處理有關編輯事宜,而請公司先行辦理登記手續。

    守誠係住在圓山大龍洞,我住和平東路坡心,一北一南,為了工作,往返奔波,搭乘公車常需一兩個小時,我們卻都甘之如飴,亦不覺得辛勞,更不是要賺取些微工作稿酬,乃是由於一個共同願望,就是想為可愛孩子們的未來,多流些汗水,創造些營養,且對台灣兒童文學荒蕪的田地,撒播希望種籽,插植青翠秧苗,能夠耕耘出一片綠洲來。

    「正聲兒童」是委請國語日報社印刷廠承印,各欄文字都加有注音符號,校對時,除了文字外,還要兼看注音。出版後,公司各地區廣播電台,配合在兒童節目中播報,很快就引起了熱烈迴響,不少讀者來信讚譽,說它已為台灣兒童刊物建立起典範,希望我們再接再厲,熱情感人,給予很大鼓勵。

    每期出版後,我總會到台北幾家大型書報攤調查訪問,都說「正兒」的銷路很好,出版十日內就可以銷售一空,越發增添了我們的信心。從此訂單一天天加多,半年後又有菲律賓、越南、香港等地,來信直接訂閱。

    看著「正兒」一期期出版,逐漸茁壯成長,大家都非常高興,在內容方面,更參照讀者意見,不斷檢討改進,之後尚增闢了「我的童年」專欄,由守誠先後訪問了胡適之、王雲五、蘇雪林先生等,並邀請不少創業有成或文學界的知名人士惠稿,記述其童年生活,及工作上的心路歷程,供小朋友取法,對幾則長篇連載童話故事,還編印了單行本。

    我於「正兒」,每期撰寫歷史人物故事一篇,又以大陸重要都市作主軸,為文介紹我們的錦繡河山,進而蒐集了一些童謠兒歌,附以插圖和簡譜,便於教學吟唱,隔期另有猜猜看和動物奇觀等專欄,如果能夠再行集具繪畫天份,而求圖文並茂,就更加生動了。

    當「正兒」慶祝三足歲的時候,守誠與我因工作單位調動,無法再行兼顧編輯事務,公司對它亦準備改變經營方式,幾經研酌,決定轉手另行請人接辦。守誠為此曾躊躇多時,他認為如果楊喚健在,一定不會割捨,我亦深深感覺,倘使一開始就有楊喚參與編務,正聲兒童可能另有一番風貌。「正兒」呀,在黃昏的嶺上,祇有摘下駝鈴,卸下琴弦,對親愛小朋友說一聲愧慚。

    因為創編正聲兒童月刊,亦曾接受委託,做了一些相類似的工作。

    首先是應中國農村復興委員會及台灣省林務局的邀約,編印了一冊愛護森林的兒童讀物,由守誠主編,我代為寫了一則「森林與我」童話故事,描述幾位小朋友組隊到林區遊玩,在茂密森林中遭遇的一些奇異夢幻,用說故事的方式,加深小朋友對森林的認識,促使愛護森林,保護動物,珍惜富國利民的森林資源,其中尚有連環漫畫,兒童詩,小冊子就以「森林與我」為名,大量印送各級學校及圖書館,小朋友都很喜歡閱讀。

    接著又受台灣省交通處交通安全委員會委託,編撰了國民學校交通安全教育補充教材,主要目的在灌輸國校學生交通安全常識,減少意外傷殘不幸事故,教材分高、初級兩冊,我專行負責初級,採簡易韻文,寫了十六課,每課尚附有兩個問題,與課文呼應,用來加深小朋友的印象。

    又近年來,國人對兒童讀物確已逐漸重視,許多書局、出版社,編印了不少兒童叢書,有些文教或公益性團體,尚籌集基金,舉辦童話故事徴文及詩歌朗誦等各種兢賽,而且辦得有聲有色,學校老師和家長,亦積極鼓勵小朋友參加這些活動,真是可喜的現象。

    這些,固不必說它是受了當年正聲兒童的影響,但是由於時空的不同,三十多年前,正聲兒童的出現,確不能否認對台灣兒童文學有著相當貢獻,引起熱烈迴響,得到不少讚譽,發揮了相當功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