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乞討,你行善,興個義學你看看。
我出力,你出錢,興個義學並不難。
這是一個乞丐所唱的俚歌,乞丐姓武名訓,清朝山東堂邑縣人,箇頭不高,平日衣服襤褸,赤著雙足,右手拿著一串竹板,一面敲,一面唱,左脅下掛了一隻白布袋,袋上寫著武訓興學。武訓雖以討飯為生,到處遊走,卻有其遠大的理想與抱負,便是要在家鄉附近興辦幾所義務學校,使一些貧苦的兒童,都能有地方讀書。
武訓在弟兄輩中排行第七,鄉里的人們遂喚他武七,從小就喪失父親,家境貧困,靠替人打工為傭,養活母親,對母親非常孝順,後來母親死亡,已沒有牽掛,便開始到處流浪,過著乞討生活,以累積錢財,興辦義學。
在武訓生平生最感到痛苦的一件事,是自己沒有讀書,不認識字,他覺得一個人不認識字,無異是有眼睛的瞎子,想寫信必須找人代筆,信來了又得找人代讀。有一次,託人寫信給家裏匯錢,竟被寫信人欺騙吞沒,從此就立定了興辦義學的決心。
武訓乞討,最初總是唱著興辦義學的俚歌,提高大家的興趣和意願,許多人認為他是在發瘋,笑他夢想,可是武訓並不介意,卻用歌聲告訴大家,父老們,不要笑,義學辦起就知道;只要你,支持我,很快便能辦義學。後來雖然有人給他作媒提親,勸其娶個媳婦‧卻也婉言謝絕。
漸漸武訓已走遍家鄉附近的大小村落,他那興辦義學的俚歌,也隨著流傳,許多村中兒童,竟亦學著他的腔調,四處高喊:
『趙大叔,錢二哥,大家合力辦義學。』
村民深深受了感動,看見武訓經過,便都自動的捐些金錢財物,一一送進錢莊存儲,作為興辦義學的基金。
過了幾年,在家鄉柳林開辦了第一所義學,專收貧苦人家子弟,一切免費,在學制上分為兩部分,一部分叫蒙學,是用最基本的文字應用教學,一部分叫經學,要進一步深造學習四書五經。
開學那天,曾設宴款待老師,武訓卻避與老師同桌吃飯,認為自己是叫花子,不夠資格與老師同席,一直等到老師吃完後才吃。以後也常到學堂看視,凡是遇到老師不滿意或學生不用功的情事,常用下跪默默乞求規勸的方式,大家受其精神感召,莫不全力以赴。
接著義學在堂邑、館陶、高堂、臨清等地,相繼興辦了四所,武訓的年紀已有五十多歲,仍舊到處奔波忙碌,不幸身染重病,突然去世,舉喪那天,送殯學生多達四、五千人,有的已做到很高的官位,從遠地趕回敬悼,清政府也致贈匾額,以及御賜黃馬褂獎勵。
山東省為了紀念武訓興辦義學的精神,臨清縣曾創設武訓學校,現在台灣南投也有武訓中學,用以表彰他的義行。
還有他的山東同鄉王貫英先生,雖以拾荒為生,也在效法捐書興學,到處捐贈書籍,或籌設圖書館,可以說武訓雖然逝世已久,但他那捨己為人、堅忍不拔、犧牲奉獻的精神,卻千年萬世,永垂不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