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寸光陰一寸金,
寸金難買寸光陰。
這是我國從古代流傳到現在的兩句格言,從這兩句話中,便可以體會出時光是多麼寶貴。在歷史上,古聖先賢愛惜光陰的人和事很多,但最足令人稱道難忘的,要算是陶侃了。
陶侃字士行,晉朝尋陽人,也就是現在的江西九江市,父親陶丹很早便已去世,由母親湛氏一手撫養長大,祇是家境貧困,不得已而到外地做工,但在做工時仍不忘記讀書,於母愛熱心教導下,對人溫和有禮,養成了勤學儉樸、愛惜光陰的好習慣。
我國漢朝,地方有一種選舉孝廉的制度,到了晉代仍然實行,孝指的是孝順父母,尊敬長上,廉指的是清淨廉明,潔身自愛,陶侃在這兩方面都當之無愧,後來就被地方推選為孝廉。
晉明帝時,有張昌、陳敏等背叛朝廷,逞兵作亂,明帝知道陶侃的賢能,便派他率兵前往清剿,陶侃帶兵用兵很有辦法,沒有多久,就平定了叛亂。得勝還朝,任侍中太尉,後來又升為長沙郡公,拜封大將軍,掌管治理軍政四十多年,聲威至為卓著。
當陶侃擔任廣州刺史的時候,公務雖然繁忙,還特別準備了一百塊磚放在大廳,他每天早晨搬出去,晚間又搬進來,即便風雨天氣,從不間斷。旁人看了都覺得奇怪,認為搬來搬去,徒增勞累,有人勸其利用早晚時間,多多休息。陶侃則勉勵大家,應該愛習時光,自強不息,平日多鍛鍊身體,勤儉勞動,以便為國家擔負更艱鉅的任務,搬磚正是充分運用時間,鍛鍊筋骨的好方法,亦展現了自的毅力與決心。
陶侃無論帶兵或者處理日常行政工作,都是腳踏實地,決不敷衍塞責,說到便要做到,尤其是重視時效。有一天與部下研究處理某項緊急事務,因時間迫促
,特提出大禹治水愛惜寸陰的故事,談及大禹治水時,為了趕時間求效果,曾經過家門口三次,都不敢進入休息,要大家愛惜寸陰,夏禹王是聖人,尚且愛惜一寸光陰,我們是普普通通的人,豈不更應該愛惜一分光陰,利用它去學習、去工作,絕不白白浪費,空自消磨。
其實陶侃除了愛惜光陰,注意時效外,也提倡珍惜物力,廢物利用。有一次地方上建造船隻,遺留許多竹頭木屑,陶侃叫人收起。正好那年冬天下雪,路面滑濕不好行走,便把儲藏的木屑鋪在地上,解決了困難;後來在軍事行動中,要修理馬鞍及戰船,發現缺少釘子,隨即把原來收回的竹頭削尖,代替釘子,才將工程順利完成。
又酗酒與賭博,是最耽擱時間的兩件事,飲酒本來可以提振精神,但酗酒最足誤事,醉生夢死毫無意義,賭博則更加浪費時間,所以陶侃對於下屬,凡喜歡酗酒或賭博的人,如果不知悔改,絕對得不到重用。
陶侃一生忠貞為國,朝廷對他非常信任,當升到大將軍時,並且獲得劍履上殿,上朝不拜的殊榮,他那緊守分寸、不浪費一草一木,愛惜光陰的精神,對當時及後世起了很大影響。其逝世後,被諡稱桓,後人也叫他陶桓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