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玄宗時候,安祿山逞兵作亂,聲勢至為浩大。後來安祿山被他的兒子安慶緒所殺,可是不久史思明又殺了安慶緒,繼續反抗朝廷。殺來殺去,圖謀不規,這在歷史上稱為安史之亂。
當安祿山造反時,張巡正在做真源縣的縣令,那時,很多地方官吏,都以變節屈膝,投降安祿山,惟獨張巡卻始終忠貞不貳,並且召集全縣民兵,以保衛地方。有一天,臨近的雍邱縣,因戰事告急,張巡率兵援救,誰知雍邱縣的縣令令狐潮反而投降了安賊。當張巡奪回雍邱,令狐潮竟然聯合賊兵,把雍邱縣城團團圍困,變成一個孤立的城池。張巡不得已,祇好一方面命令堅守,一方面向外請求援兵。雍邱縣城被賊兵圍困了四十多天,城內的箭矢眼看就要用盡,管理軍械的隊官們,趕忙把情形報告張巡。
「不要緊,我有辦法!」
「不要怕,很快就可以解決!」
張巡很從容的回答。後來就命令部下紮了許多草人,外面罩上軍裝,利用夜晚縋下城去,賊兵以為偷襲,便不分皁白,用強弓硬弩向草人射去。約一個時辰,張巡命令把草人拉上城頭,竟得了幾十萬枝箭矢,士氣為之大振。
過了幾天,張巡命令部下重作了一次,賊兵再度上當,仍然得了十多萬支箭矢。又過了幾天,張巡再命令縋下草人,賊兵怕再中計,便不加理會了,誰知草人中卻夾雜了不少精壯的戰士,聽到城頭鼓響,勇猛的衝向賊營,賊兵猝不及防,被殺的丟盔棄甲,大敗而退。
唐肅宗繼玄宗即皇帝位,知道張巡的忠勇,又善於用兵,遂下詔封他為御史中承。第二年,賊將尹子奇帶領大隊人馬,攻打睢陽,睢陽縣令許遠告急,張巡被派前往增援。賊兵攻打了幾次,總是失利,尹子奇曉得張巡用兵厲害,便不再猛攻,改採圍困戰法,派兵把睢陽城團團圍住。要讓張巡的軍隊困斃。
張巡的軍隊防守睢陽,與賊兵相峙有半年多了,由於軍民的團結合作,民心士氣一直十分高昂。不過睢陽總究是個小城,城內存糧已感不足,戰士們每天祇能吃到很少的乾糧,不夠時就挖掘老鼠,捕捉麻雀,或者剝下樹皮來充饑,甚而悲慘到偷吃人肉的地步,張巡的愛妾因而致死了,他也用以犒賞戰士,全城軍民看到主帥為國忍痛犧牲的精神,個個感動的流下眼淚,從此都抱定了要與睢陽共存亡的決心。
睢陽已被圍困了十個月,戰士們餓得筋疲力竭,尹子奇探知真情之後,就下令猛力攻打,當睢陽城被攻破而失守,張巡被俘,尹子奇提出種種優待條件,勸他投降,都被嚴詞拒絕,尹子奇惱羞成怒,用話污辱張巡,他便破口大罵,尹子奇命令賊兵用刀割破張巡的嘴唇,挖下他的牙齒,他仍然大罵不止。
鮮血從口內不斷的流著,張巡以疼痛難忍,不能再講話了,尚瞪起眼睛,向尹子奇怒視,直到臨死前的一分鐘,仍舊表現了他忠貞不屈的精神。
文天祥在正氣歌中,以惟張睢陽齒,讚揚他那種忠貞不屈的正氣,後人為紀念他死守睢陽的忠義,也就不願叫他張巡,而隨之稱他為張睢陽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