寶島采風七、花蓮山水奇秀
花蓮縣位於台灣東部海岸,東邊瀕臨浩瀚的太平洋,西邊則是聳列的中央山脈,整體說來,展現了狹窄扁長的地理形勢。
花蓮境內多山,全縣百分之八十土地面積都是山區,其中以秀姑巒山最高。南北有兩大水系,北部為花蓮溪,其主幹及支流分別灌溉平原農地,孕育農業生機,入海口波瀾壯闊,是早期漢族移民登陸的地點;南部為秀姑巒溪,結合大小支流穿越海岸山脈,激流豐沛,浪濤飛濺,造成了河谷深峻的壯麗景色。另有一條重要河川,是立霧溪,構成太魯閣國家公園骨幹,還有那靜臥壽豐西側的鯉魚潭,分散瑞穗、卓溪等地的溫泉湖泊,眾多的好山好水,使花蓮成為一個最富自然原始美的區域。
原住民族群色彩豐富,也是花蓮的一大人文特色,其中以阿美族人數較多,其他尚有泰雅族、平埔族、布農族、卑南族等,每年於七、八月之間,各族群便要匯聚一齊,舉行豐年祭禮,從迎靈、宴靈到送靈,接連幾天,熱熱鬧鬧,形同歡樂的嘉年華會。
我第一次到花蓮,是四十五年農曆春節前後,當時係在國防民事部門任職,兼辦一些兵役行政業務,被派到花蓮、台東兩地視導,於宜蘭蘇澳搭乘公路局客車,沿着蘇花公路到達花蓮。
於蘇澳境內,公路在海岸與內陸之間,相互交錯曲曲折折,行來感覺有些驚險,直到進入花蓮和平,路面逐漸平坦,方得稍解緊張氣氛,可是車輛行至清水斷崖的時候,公路似乎高懸半空,危崖千尺,汪洋萬頃,難免又有幾分驚心動魄,當過了新城‧進入花蓮市區,才算結束了驚奇的蘇花公路行程。
那年六嬸王潔冰女士,正在花蓮師範教書,負責軍訓及護理課程,六叔也利用年假到花蓮過節,我們三人曾經共遊花蓮夜市,到美崙山與花崗山散步,並觀賞了阿美文化村的山地歌舞。
美崙山位於花蓮市區東北角,山角下的美崙公園、忠烈祠、環山步道,都是市民晨昏散步運動的好地方,忠烈祠原址本係日本神社,後來經改建而成美侖美奐的宮殿式建築。花崗山是市區東邊一座小山,地質與美崙山同屬一脈,皆為菲律賓板塊前哨,日據時期,曾於山中挖出許多石器時代遺物,專家學者認証,係早期阿美族住民遺留,被稱為花崗山文化。
阿美文化村在吉安鄉海邊,村內有一尊高大的阿美勇士像,是文化村顯著的地標。主持人介紹了原住民生活型態、民族文物、飲食習慣,然後是歌舞表演,從簡單的律動中,表現了阿美男士的勇敢無畏,阿美姑娘的溫柔多情。
之後,服務單位舉辦自強活動,戰地政務幹部復訓聯誼,又到過花蓮多次,但最難忘懷的,該是七十六年暑假期間,那次與家人共同邀約好友劉漢溱兄,所作太魯閣國家公園之遊了。
太魯閣國家公園的範圍,東起和仁溪口,西迄西合歡山,南至奇萊南峰,北到南湖北山,總面臨約有九萬公頃。由於豐沛的立霧溪水不斷向下沖蝕,竟切開厚厚的大理石層,形成峽壁與怒濤抗頡,從亞熱帶溪谷到高山寒原等多樣生態環境,可以說兼具了峽谷、奇峰、溪流、花海四絕的景觀。
於花蓮搭公路班車,到達太魯閣口開始步行,古色古香的那座東西橫貫公路牌樓,是太魯閣公園大門,立霧溪至此出了峽谷,直趨大海。
長春祠距太魯閣口不遠,祠裏供奉着因興建橫貫公路而殉職的兩百多位員工靈位,他們雖然為工作而犧牲了生命,青春卻依然長存,所以稱之長春祠。祠堂緊靠斷崖,旁邊建有亭台,山壁不時湧出泉水,涓涓細流匯集而成瀑布,為青翠的峽谷,帶來幾分靈秀。
祠後方有一條蜿蜒的石梯,大家叫它天梯,循梯而上,到達觀音洞,洞內供奉觀音石佛,還展示了橫貫公路施工全圖。繼續攀登,即至鐘樓,居高臨下,對立霧溪大曲流及其四周風光,可以一覽無遺。由石階曲迴向下,則接禪光寺,寺內臥佛面帶微笑,莊嚴肅穆中,流露了安和慈祥的一面。
由長春祠附近隧道轉出,於布洛灣環形劇場階梯直下,就進入布洛灣步道,在夏天,隱蔽於溪谷林澗裏之間的神秘步道,最受健行者喜愛。布洛灣三面蒼山環繞,四周遍植百合,早年為泰雅族人據守要塞,後來規劃成遊憩區,還設置了展示及編織中心,有許多阿嬤正在從事編織,手藝非常輕巧,墻壁上懸掛了所編織的產品,也為泰雅族人編織出美好光明的景願。
出了布洛灣,便是太魯閣峽谷,再向西行,逐漸進入更精華的地段,公路兩旁險峻陡峭的山壁上,仍可看到當年開建時所留斑斑斧鑿痕跡。邊走邊看,沒有多久到達燕子口,站立公路護欄之旁,彷彿伸手可以模到對岸山壁,據說早年常有雨燕、洋燕,成群在空中覓食,千燕鳴谷,博得燕子口美名。
走過靳珩、安通、流芳、順安等幾座橋樑,以及刻痕觀景台之後,已經接近九曲洞,公路係穿山鑿洞而建,曲迴於堅硬岩壁之間,真可說是人力與自然鬼斧神工的結合。其實九曲洞不只九個彎,還有數不盡的迴廊,上方奇峰峭立,下臨深谷急流,大家對開路者的艱辛,莫不讚賞感佩,靠近西邊出口,立有名書法家梁寒操題寫的九曲蟠龍石刻。
慈母橋到了,橋身用純白的大理石材建成,中間有一段紅色鋼索,橋頭石獅坐鎮,深具中國傳統風格,相傳在未建橋樑之前,有一位青年在溪中游泳,不慎被洪水沖走,其老母每天枯坐溪邊巨石之上,望子早歸,於是便將新橋命名慈母橋,故事聽來十分感人。
慈母橋畔尚修建了兩座涼亭,一為慈母亭,一為蘭亭,都是在彰顯母愛的偉大,不遠處還有一座岳王亭,係為紀念鄉賢岳武穆王而興建,亭採八角形,於五十六年落成揭幕,曾在亭前舉行了千人大合唱,岳武穆王所寫滿江紅詞歌聲,響徹雲霄,為的就是要大家效法他那盡忠報國精神。
暮色蒼茫中到達天祥,住進青年活動中心,由救國團所經營,採半自助方式管理。晚餐時與鄰桌一對夫婦商量夜遊文山溫泉,由泰山隧道口循階而下,於溪底岩縫冒出三個露頭,清澈透明,遊人尚可自行堵水成池,引溫泉與溪水相混,調節溫度,在昏暗燈光下浸泡泉中,擺脫一切凡俗束縛,別富情趣。
天祥位於立霧溪與大沙溪合流之處,為一開闢的河階台地,舊稱他比多,係泰雅族世居之地,後來因為紀念文天祥而改名,文天祥塑像屹立於公園台地上,十分威武,他和岳武穆都是南宋有名將相,為了國家,至死不屈,所作的正氣歌
,與前面提及岳武穆的滿江紅,一直快炙人口,影響後世深遠。
第二天清晨,先在福園散步,呼吸那空氣中的淡雅芳香,隨後穿過稚輝橋,前往祥德寺,一丈多高的地藏菩薩金身,聳立山頭,寺後是七級天峰寶塔。
接着步上公路北行,至迴頭灣轉向梅園,梅園包括了上梅園即竹村,下梅園即梅村,住民以泰雅族為主,自從中部橫貫公路通車之後,不少築路榮民,也於村中安居落腳,種植水蜜桃、枇杷等果樹和高冷蔬菜,南邊有一蓮花池,池中長滿布袋蓮,四周桂竹林、油菜花舖錦大地,桃花李花競相爭妍,流水淙淙,鳥鳴唧唧,堪稱公圓中的公園了。
回程到達迴頭灣,則轉往西寶山東南稜脊行走,山巒疊翠,綠意盎然,山腰裏修建了枕木及石階步道,陡峭的地方,另有繩索護欄,抵達豁然亭時,四處眺望,青山綠水,心情確實豁然開朗,無怪乎把涼亭稱為豁然亭了,繼續前行,越過一道木橋,就又看到青年活動中心。
至於天祥以西的白楊、關原等幾處景點,乃是於四十九年,服務單位舉辦自強活動時,由台中縣黎山越大禹嶺進入花蓮縣境,曾經遊覽。大禹嶺係中橫花蓮的入口,再往東即為關原,關原海拔較高,一年四季雲霧彌漫,軀車經過時,猶見朵朵白雲,在車窗外飄浮,偶而受地形及氣溫影響,滯留成雲海,附近的關興橋,橫跨深谷,楓紅片片,豔麗壯觀。
白楊位在三棧溪與塔次基里溪的匯流處,由於溪床落差,形成壯觀的大瀑布和一個水濂洞,瀑布聲隆隆作響,狀如白鏈,水濂洞裏,更流水慘潺潺,沿着白楊步道,穿過七個隧道,可抵天祥後山。
之後又專車前往靜臥於壽豐鄉西側的鯉魚潭,係花蓮縣境內最大的湖泊,因為潭畔山形很像一條鯉魚而得名。潭水來自木瓜溪和地心湧泉,清澈無比,波影倒掛,垂柳輕曳,又有木質的觀景台涼亭,點綴其間,顯得格外明媚。
六十一年,於花東地區舉辦戰地政務幹部聯誼活動,途經瑞穗秀姑巒溪,曾作短暫停留觀賞,秀姑巒溪發源於中央山脈秀姑巒山附近,流經玉里一帶沿花東縱谷,在瑞穗奇美村東折,從大港口出海,自瑞穗大橋到大港口,竟有廿三處激流,可以說是峽谷雄偉,奇石林立,漩渦連串,險灘處處,喜愛泛舟的人士,都會認為該是磨練技能、展露身手最理想的地方。
大致說來,由瑞穗大橋啟航,剛開始溪面廣闊,較易掌控,過了德武台地,溪床隆起,怪石也多,便須多加留意,到達奇美,峭壁聳翠,溪道彎曲,進入展現身手高峰,接近長虹橋後,便能分出勝負,劃下了休止符。
對於花蓮,在不同時間,多次旅遊,從北到南,由東至西,真可以用太平洋濱滔天浪,岩奇壁峭好風光,太魯九曲同秀美,鯉魚秀姑齊蕩漾來形容,總結而言,花蓮的奇峰異瀑,好山好水,是永遠百看不厭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