寶島采風三、澎湖群島風情
澎湖,群島羅列,地形錯綜,是台灣惟一的海島縣份,其地名由來,因為島嶼形成的海港,港外怒潮澎湃,港內澄浮如湖,大家就把它稱之澎湖了。
澎湖群島究竟由多少島嶼組成,日本統制時期,勘測的數目是六十四個,被形容係散落海上的六十四顆珍珠。但於九十四年,經政府委託學術單位,使用新的科學儀表再行探測,又找到二十六個,另外尚有七個沙礁島,退潮時露出水面,珍珠已贈至九十七顆。
重新探測後的澎湖群島四至,是東從湖西查某嶼,西至望安花嶼,南達七美望夫石,北到目斗大蹺嶼,有關行政區劃,則有馬公一市,湖西、白沙、西嶼、望安、七美五鄉,下轄九十七個村里。
談到台灣的開拓歷史,首先亦要論及澎湖,因為先民們到台灣生活經營,大多係由澎湖移轉,歷史學者查考,對澎湖的開發,要比經略台灣提早三百多年,文獻資料記載,唐朝末年已有漢人到澎湖拓荒墾殖,南宋時期移民人數日增,逐漸形成聚落,到了元朝乃正式建立澎湖寨巡檢司組織,設官治理。
多年來到過澎湖四次,第一次是視導船舶動員演習,第二、三次係參加戰地政務幹部聯誼活動,第四次為自助旅行,先後參觀了澎湖不少名勝景點,穿越過市鎮大街小巷,最難得的該是有機會遊覽南海七美、北海目斗兩嶼,對澎湖群島澎湃的浪濤,綺麗的沙灘,極富古意的咾咕石建築,都留有美好的記憶。
澎湖住民大多以漁業為生,全縣漁港有四十多處,海底資源豐富,葡萄牙人譽之為漁人之島,絕非浪得虛名。祇是捕魚及島間交通都靠船隻,初期使用竹木舟筏,繼而改為機動舤艇,據統計澎湖群島各類船舶,已達三千餘艘。
政府為了配合戰時民防需要,乃把中等機動船舶予以編組管理,定期舉行演練。四十五年,因為承辦民事業務,應聯四邀約,到澎湖視導船舶動員演習,特別選定馬公第三漁港,分別察視其進港、停靠、裝載等相關動作,大約半天時間,演習順利結束,地區指揮官並予頒獎鼓勵,隨後借機遊覽了馬公市區的多處景點,並轉往風櫃半島聽濤。
馬公市的名勝景觀,大多位於中央里舊社區附近,以天后宮最有名氣,台灣奉祀媽祖的廟宇雖然很多,以馬公市的天后宮歷史最為悠久,就連馬公的名稱,相傳也是由天后宮的俗稱媽宮而來。
天后宮是四進式建築,包括了三川、正殿、兩側護龍、後進清風閣。三川殿採用單簷硬山體,燕尾高翹,整體設計沿襲了大陸東南各地廟宇風格,出自唐山名匠之手,全廟的牆檐、廊柱、斗拱、窗櫺,雕琢得都十分細緻。清風閣原名會善樓,係古時候文人墨客聚會場所,右壁留有一方沈有容諭退紅毛番韋麻郎碑,筆法渾厚,清朝康熙皇帝,亦題賜了與天同功金匾,都可說是鎮宮之寶。
穿過天后宮左邊小巷,進入中央街,是馬公早年最繁榮的街道,號稱澎湖第一街,兩側商店仍保持着古老的風貌,地面全用石板舖成,街口懸掛了大紅燈籠,尤其是幾家知名的糕餅老店,生意非常興隆。
施公祠、萬軍井、四眼井,都靠近天后宮。施公祠是為了紀念施琅而建造,施琅任清朝水師提督,與明鄭作戰有功。萬水井也與施琅有關,當年他率軍到了馬公,因為沒有淡水飲用,造成不安,施琅向媽祖叩拜,祈求賜水,井內果然湧出甘泉,足供萬人需用,所以稱為萬軍井。四眼井在萬軍井之北,開鑿於元朝,深約三公尺,井面覆蓋石板,留有四個圓形汲水口,構造奇特,因而得名。
水仙宮位於中山路旁邊,其中供奉的是夏禹、屈原、王勃、李白等傳奇性人物,夏禹疏洪治水,屈原身殉汨羅,王勃溺沉大海,李白入水撈月,他們說來都與水有連帶關係,後人尊之水仙,倒亦很有意義。
沿着一號公路,轉往風櫃半島,風櫃是一個古老的農村,因蝕洞濤聲、水柱噴潮、海水抽吸三大奇觀而聞名。海岸線上玄武岩柱狀節理甚多,長年遭受海水侵蝕而形成狹長溝渠和海蝕洞,漲潮時節湧浪衝入,發出隆隆聲響,有如風箱鼓風,岩縫中噴射出很高水柱,十分驚人。
第二、三次到澎湖,係在六十一、二年之間,全是為了參與戰地政務幹部輔導聯誼。六十一年以專業幹部為主,六十二年則邀集了居住澎湖的各類戰地政務人員,人數較多,借用馬公中學大禮堂舉行,在會中尚擔任專題報告,會後特別邀同多位貴賓,到白沙和西嶼參觀遊覽。
從馬公本島,經中屯、白沙到西嶼,四個島嶼,分別由中正橋、永安橋、跨海大橋,相互連接,如果再把小巧的小門嶼納入,五個島嶼形成一環,真可以說是四通八達,五福駢臻了。
通過講美,進入白沙鄉,經港子村,看到一棵巨大的榕樹,誤以為就是通樑古榕,嗣知距通樑尚有一段路程,不過大家還是下車圍繞着大榕觀賞,祇見它盤根錯節,枝葉繁茂,並用多根水泥柱架支撐,亦足夠稱之巨大了。
經保安宮再向前即為榕園,亦就是通樑村的大榕樹,樹齡已有三百多年,相傳清朝康熙年間,有一艘商船行經白沙吼門水道,不幸遇險沉沒,僅剩下幾株榕樹幼苗,漂流岸邊,被鄉民撿起,種植保安宮之前,想不到三百年後,竟然長出九十多條垂根,綠蔭片片,迤麗平舖,前後覆蓋六百餘平方公尺,與保安宮等高,成為澎湖的觀光奇景。
由通樑再往前走,到達跨海大橋。此橋是橫跨連接白沙與西嶼兩島的一座橋樑,於五十四年動工興修,五十九年落成,前後用了五年時間,全長五千五百多公尺,為遠東第一深海大橋。橋下怒濤澎湃,浪潮洶湧,我們魚貫於橋上緩步通過,一邊走,一邊看,有人細數,跨海大橋共計有七十四個橋墩,六十八個橋孔,護欄全係白色,配合着美麗的拱形橋門。
下了跨海大橋,從大義宮旁邊,踏上跨海小橋,進入小門嶼,小門嶼又稱吼門之珠,本來是一個玄武岩半島,之後因海水侵蝕中斷,而獨立於西嶼之外。居民半漁半農,用咾咕石築成防風牆,抵擋東北季風,保護各種農作,牆牆相連,中間就是片片蜂巢田,形成小門嶼的特殊景觀。
又在小門嶼西北海岸,有一個鯨魚洞,由黑色柱狀玄武岩形成,外觀很像被困於沙灘上的巨鯨,洞高約有五、六丈,洞口岩石上刻了鯨魚洞字樣,洞內潮聲隆隆,令人有迴腸盪氣感覺。
西嶼古稱漁翁島,地形狹長,有人說它很像一位蹲坐海邊垂釣的老漁翁,也許正是因此而得名,我們出了小門嶼,沿着公路直趨外垵村海邊西台古堡。
西台古堡建於清朝光緒年間,整個堡壘,全部掩蔽地下,堡內隧道設計為山字形,各隧道相互連貫,裝置四門大砲,可以駐軍五千人,壁窗採光良好,防禦工事完善,城堡固若金湯,隧道口有一塊石碑,記載了古堡興建經過。
外垵村西海岸,尚有一座燈塔,係清朝乾隆年間,由澎湖通判謝維祺興建,圓形鐵造,塔高三層,塔身及周圍的建物全部白色,頗具地中海情調。
八十三年,背着簡單行囊,到澎湖自助旅行,深深感到澎湖的城鄉建設,較之二十年前,更有驚人變化發展,不過不變的則是鄉民熱情,原本計畫以參訪望安、七美幾個島嶼為主,後來又增加了北海吉貝和目斗嶼行程。
到南海望安首先攀登島上第一高峰天台山,山下則是坡度較為平緩的草原,經已闢成牧場,並有成群牛羊,點綴其間,山上有一個仙人腳印,據說是八仙中呂洞賓右腳踏留,左腳係落在花嶼海邊,中社漁港仍保有相當完整的古厝,用珊瑚咾咕石興建,為澎湖甚至說是台灣,僅有最大的集體民宅遺址。
將軍嶼在望安島東南,雖然係望安鄉的一個村落,人口反而比望安還多,居民大多從事漁業,港區繁榮,建有棟棟連接的樓房,素有小香港之稱,島上有將軍廟、永安宮、天后宮三座古剎,而以將軍廟比較出名,所以被稱將軍,因為山頂上聳立的那塊巨大玄武岩,相傳是三將軍化身。
離開將軍嶼直奔七美,七美原叫大嶼,是澎湖最南方較大的一個島嶼,南滬港為七美的門戶,於南滬上岸,引起注目的則為七美人塚牌樓,據說是在明朝時候,倭寇入侵,有七位少女受到羞辱,因不甘心而投井自盡,鄉民們立即把井填平作為瑩墓,後來長出七株香楸樹,而被稱為七美人塚。
七美人塚之南建了一座燈塔,即南滬燈塔,光照四射,指引着來往船隻,燈塔下方海岸邊伸出一塊礁石,很像一個平臥的婦女,向海裏張望,期盼出海打魚的夫君平安歸來,無異是漁港婦女的化身,大家都叫它望夫石,和七美人塚一樣,同為綺麗的南海景色,提供了不少想像空間。
第二天搭上遊艇,馳向北海吉貝,吉貝島建有海上樂園和蜜月小木屋,景觀設計別具風味,有不少年輕人,於岸邊游泳戲水,我們僅祇繞行沙灘漫步,撿拾貝殼奇石,蔚藍的海水,配合着黃金沙灘,彎延數里,是樂園亦是仙境。
由吉貝再向北,到達目斗嶼,一座名冠東南亞的圓形鐵架燈塔,聳立於黑色玄武岩礁石之上,黑白分明,極為醒目,在澎湖登過南滬、漁翁、目斗三座燈塔,燈塔是船隻的指標,漁民的眼睛,都發揮了相當功效。
幾次遊走澎湖,從斑剝古老遺跡中,看到了先民辛勤開拓的歷史成果,那天早晨在青年活動中心,突然聽到電台播放澎湖縣歌,唱出群島羅列煙波深處水雲鄉,漁產豐富民生康樂俗淳良,名世珍品珊瑚文石放光芒,港灣險要巍峨屹立太平洋,不僅是弦律優美動聽,也可以說是澎湖群島風情的最佳寫照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