寶島采風二、淡水與北海岸寫照
四十一年三月,我由金門調回台灣,改派設立於淡水沙崙的一個訓練機構,擔任輔導工作及教官職務,前後有兩年多時間。
沙崙地處淡水海濱,為淡水河的入海口。淡水河位於台灣北部,是台灣的第三條大河,僅次於濁水溪及高屏溪,主流發源於大霸尖山,一路匯集了塔曼溪、拉拉溪、西布喬溪,至羅浮峽谷,逐漸開闊,形成一個大的湖泊,也就是後來的石門水庫,繼續往下流,在鶯歌附近轉入平原,再向下於江子翠與新店溪會合,便稱謂淡水河了。然後又北折,與基隆河相會,而流入大海。
淡水舊名滬尾,住民初期多以漁業為生,常用一種簡單竹製的具皿,阻水撈魚,據說滬尾便是指撈魚範圍到了盡頭的意思。淡水開發很早,鎮上曾發現一座古墓,墓碑記載是明朝巳酉黃媽陳氏之墓,足以証明在十五世紀,或者更早已有來自大陸女性移民,一般移民多由男性為先鋒,開彊拓土,直到安全沒有問題時,才會把妻室家小遷來定居,協助父兄丈夫主持家務。
淡水河原本吃水較深,海口浪濤排空,因而又被稱謂淡江,是開發台北盆地最重要的據點,最初商船多在關渡下碇,對岸八里岔,一度成為商業貿易中心,設置軍營,建立官制,大型船隻可以沿著淡江,逕達艋舺。後來八里岔發生大水災,沙石沖刷嚴重,船隻祇有改泊滬尾,淡水便逐漸發展起來,之後泉州人大量移入,舟楫輻湊,萬商雲集,創造了淡水古鎮輝煌的一頁。
又十五世紀時,西班牙人與荷蘭人為了爭奪淡水,屢啟戰端,並相繼占領築城立寨,提高了它的軍事價值,直到一六六二年,鄭成功才把荷蘭人趕走,而後一八九四年馬關條約,清廷將台灣割讓給日本,日本大力經營基隆港,才逐漸取代了淡水港的地位,不過淡水仍然建有機帆船碼頭,空軍水上機場。
於沙崙海濱訓練機構服務期間,曾利用假日或工作餘暇,邀約好友,參觀了淡水附近一些歷史上值得紀念之場所,以及多處重要景點,並遊走於北海岸線,欣賞各地風光。
談到歷史景點,首先要說的是位於市街西端山丘上的那座紅毛城,明朝崇正年間,西班牙人占領淡水,當即建築碉堡,名為聖多明哥城,荷蘭人接管之後,繼續整修,當地人叫外國人為紅毛,對其建築便稱之謂紅毛城。後來有人研究考証,因其外型為荷蘭式建築,該係荷蘭總督安東尼歐所興建,而名之為安東尼歐炮台,之後也亦改租給英國人,作為領事館場所。
其實紅毛城雖然由外國人建造,卻具有中西合璧式的風格,全用紅磚砌成,規則的雉牒,厚實的墻壁,聳立於淡水河口。整個建築分上下兩層,底層有兩個房間,一間據說是監房,極為陰暗潮濕,斑剝的墻壁上,似乎仍留有先民的淚痕,二樓有四個房間,每個房間都有一座壁爐,與樓下監房,形成強烈對比。又內部配置,除了舊時擺設外,尚陳列了有關中國對外關係,以及台灣開發過程的史料。登上左角小望樓,就可俯瞰淡水全景,煙波飄渺,坌嶺吐霧。
距紅毛城不遠,有一段殘壁斷垣,是油車口舊砲台遺址,係清朝光緒年間,由孫開華提督建造,砲台雖然已經坍塌,劉傳銘巡撫題寫的北門鎖鑰石刻,依然清晰可見,這座砲台,在中法戰爭中,扼守淡水,留下過光榮戰績,砲台的後面,就是台灣最大的淡水高爾夫球場。
淡水河口北岸,有一座燈塔,亦係建於光緒年間,塔身銀白,燈光閃閃,不僅為往來船隻指引着方向,也是淡水風景線上一個重要標誌。
沙崙海水浴場,沙灘平直寬廣,海水深淺適度,終年激躍着美麗的浪花,馳名中外,我在海濱曾多次接待親友游泳戲水,晚飯後也常漫步沙灘,撿拾貝殼奇石,遠望海面點點帆影,欣賞那落日餘暉風光。
加拿大籍馬偕博士的一生,讓淡水人留下了永恆的懷念,在狹窄的巷弄裏,佇立着早年所建的馬偕醫館,外貌雖然有些老舊,卻對淡水一帶貧病居民,嘉惠甚多,與醫館遙遙相對的,是長老教會哥德式大教堂,相距不遠的淡江中學,都是馬偕的文化遺產,校舍裏的那八角樓,兼具濃厚洋味及中國寶塔風格,馬偕一生傳教、行醫、興學,用他的愛心溫暖滋潤了各階層民眾的心靈。
在小鎮清水街一帶,有幾間廟宇,如福佑宮、龍山寺、清水巖、晉德宮,都是古意盎然,令人有發思古幽情的地方。這些廟宇,建於不同時期,各具獨特風格,正也代表先民由大陸移居台灣,於不同階段對淡水發展所作的貢獻,其中以福佑宮範圍較大,前後左右最為熱鬧,形成了市集的中心。
清水街原叫米市仔,為米糧買賣的匯集點,街盡頭又稱牛灶口,據說是牛羊販售或屠宰的所在,轉而向後有布埔頭、鑄鐵爐,可能就是原來的染作坊和鐵匠舖,由點成線,由線聚面,縱橫交錯,日積月累之後,就把滬尾古鎮,熙熙攘攘的興盛繁榮起來。
有關河上的交通工具,離不開船隻和渡輪,淡水渡船碼頭,就在福佑宮前面河岸邊,馬頭旁有橡皮小艇,供遊人租用,曾搭乘悠遊過紅樹林及河中沙洲,紅樹林為野生植物,適於海鳥棲息,淡水河兩岸,關渡、竹圍一帶,八里渡船頭附近,都有大片繁殖。河中沙洲則位於竹圍與高厝坑之間,河水退潮時,沙洲立即浮現,碧水、黃沙、藍天、白雲,配合着蔥綠片片的紅樹林,應該算是淡水河畔五彩繽紛的自然美景了。
訓練機構在淡水對岸八里,召訓有一個班隊,利用輔導實習機會,搭乘渡輪前往,借機參訪了凌雲禪寺,同時亦攀登上觀音山。
凌雲禪寺俗稱內嚴寺,位於五股與八里交會地帶,供奉的是千手觀音,歷史悠久,占地甚廣,清涼幽靜,綠樹成蔭,庭院造景非常優美,寺後面有條登山步道,被稱為好漢坡,循階而上,可達觀音山頂峰。
觀音山範圍不大,係屬火山岩地形,有十八個小峰組成,中間一峰凸起,遠遠看去,很像曲膝趟臥的觀音菩薩,峰峰連綿,饒富變化,山上水氣氤氳,海風吹來,朵朵雲霧,飄浮環繞山頂,呈現觀音吐霧景象。
淡水的東北方,是三芝、石門,再向東過了金山、萬里,就與基隆接壤,被統稱為台灣的北海岸,沿岸各地遭受海浪侵蝕,曲折蜿蜒,風景極為秀麗。由淡水沿着北海公路,在三芝鄉一帶,留下的印象是梯田、農牧,阡陌廣闊,偶而有小塊茶園,以及海邊白茫茫耀眼的沙灘。
過了白沙灣,即進入石門鄉,所以被稱為石門,因為海濱有座海蝕洞,猶如石城大門,原本沉沒海底,後來地殼上升,露出水面,洞口刻題了精忠照海四字,兩旁有階梯可以攀登,透過門洞,瞭望海景,碧水藍天,美麗如畫。
石門洞西北的富貴角,是由山岸熔岩所形成的半島,為台灣島的最北處,建有燈塔,有不少珊瑚礁,亦是風蝕礫的產地,許多地質學家,常到半島以及西邊麟山鼻一帶,研究風蝕礫,由於它的奇形怪狀,成為北海岸上的特殊景觀。
石門洞之東的十八王公廟,香火鼎盛,相傳當年福州有十七位富紳,乘船到普陀進香,不幸遇難,屍體漂流石門,其中尚有一隻靈犬護守,附近漁民覺得是一種了不起的義行,把牠與富紳合葬,並立廟宇追祀,而名為十八王公。
由十八王公廟轉而向南,進入金山鄉,金山鄉是一個多元化的風景區域,有公園、廟宇、海岬、海水浴場,供來往遊人觀賞,不過最感到興趣的,該是在磺港附近浩瀚大海中的燭台雙嶼岩,鄉民們叫它情人石。故事是發生在一對新婚恩愛夫婦身上,丈夫出海捕魚,很久沒有回來,美麗的妻子焦急不安,每天佇立岸邊等待,於一個狂風暴雨的黃昏,終於看到丈夫駕着漁船返回,興奮得舞動雙臂向前迎接,誰知一不小心,反被狂風捲入波濤,丈夫奮不顧身躍海盈救,但因風浪太大,雙雙沉沒海底,後來海中突然升起兩塊巨岩,相偎相依,鄉人稱之燭台雙嶼,以永遠不息的燭光火苗,為一對情人祝福,聽來多麼哀怨動人。
金山鄉南面是萬里鄉,萬里鄉最值得一遊的為野柳,野柳位於海邊,係大屯山脈向北延伸,進入海面的一處岬角,原本是一個不起眼的小漁村,沒有想到,自從發現許許多多千奇百怪的海蝕岩石,竟然一變而成北部海岸線上重要觀光景點,野柳半島很像一隻海龜,昂首躬背,蹣跚的游向大海。
野柳的奇岩,大致可以分成三類,一是上細下粗的乳房石,二是平均發展的拱狀石,三是頂大枝細的擎柱石,其中又以女王頭最為出名,沿着岩壁小徑,進入風景區,越過豆腐岩、海蝕溝、瑪玲鳥石、仙女靴、海狗石,登上斷崖平台,向四下望去,祇見巨浪濤天,氣勢雄渾。
由淡水到萬里,早出晚歸一日往返,感覺有些迫促,後來有機會多次重遊,許多景觀更亦有了顯著變化,又從台北到淡水,關渡是必經之地,多年後關渡建了一座大橋,號稱亞洲首座連續鋼繫拱橋,三節半圓形拱臂,配合白色護欄,橫跨關渡與頂寮之間,猶如淡水河的大門,落成之日,曾應邀前往觀禮,並搭乘工程單位遊艇,再行環繞竹圍、油車里,重睹淡江風光。
又於沙崙服務期間,往返台北之間的交通工具,主要是北淡支線火車,淡水至沙崙一段,常以三輪車代步,傍晚坐着三輪車繞行淡水古鎮,別有一番情趣。之後北淡支線火車拆除,造成諸多不便,一直到捷運通車,交通大為改善,又有大量人口湧入,市區更加擴展,使淡水邁入了一個新的紀元。
淡江在潮漲潮落之間,流逝過許多往事,尤其是淡江夕照映歸帆的風光,沙崙海濱晨曦的景色永遠迷人,一直令人難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