寶島采風六、阿里山巔雲海

    阿里山屬於嘉義縣,在台灣要想於一天之內,領略到亞熱帶、溫帶和寒帶氣候風光,當以到阿里山是最理想的地方。因為阿里山林相呈垂直分布,受氣候影響,山麓為亞熱帶林,山腹為溫帶林,山頂則為寒帶林,同在一個山區,竟然變化萬千,再加上區域內的登山鐵路、櫻花、日出、晚霞和雲海等五大奇景,對國內外旅遊人士,都具有很大的吸引力。

五十八年七月十二日,與桂黎完成婚禮,便是到阿里山蜜月旅行,十六日早晨,於嘉義火車北站,搭上開往阿里山的森林小火車,那火車門小、廂小、坐椅也小,處處都顯得非常小巧可愛。鐵路穿鑿山壁架空建造,蜿蜒盤旋,經過八十六座橋樑,六十六個隧道,在世界登山鐵路史上,也是極富盛名的。

坐在小火車上面,隔窗外望,看到的是古木參天,飛棧穿雲,峭壁危崖,驚險萬狀,沿途有兩處行車方式,非常奇特,一處是由竹崎爬昇獨立山,火車時而鑽入隧洞,時而繞行山邊,單在山頭上,就環轉盤旋三匝,總感覺係於原地打轉似的;另一處為平遮那到阿里山站,鐵路呈乙字形,有一個大彎,車輛到達彎處,必須退着回上另外一段,路旁萬木森森,雲朵在山腰翻騰,好像不是坐車,而係乘了觀光畫艇,於雲海中載沉載浮,有些凌風御虛,飄然塵外的感覺。

火車馳抵神木站,遊客們下車觀賞,標示牌上說明,神木的樹齡已經超過三千年,粗碩的樹幹,依然雄偉挺拔,由十五個成年人,才能環抱,樹旁邊建了碑亭,碑上詩文由名書法家闕漢騫將軍書寫,字體蒼勁有力,與名山古樹相互呼應

,正可以說是與天壽同春,共垂千秋了。

下午開始在山區遊覽,首先參觀了三代木,是一株由枯而榮的奇樹,第一代老樹已經匍匐枯萎,卻在枯幹中生出另一棵子樹,之後第二代亦漸行衰竭,軀體中又生長出第三代新木,已有兩丈多高,而且枝葉茂盛,在櫻花、石橋的襯托下,展現了三代相承,生生不息的風貌。

再向前,就是象鼻木,因為外形很像大象的鼻子,蒼根高架鏤空,吸引了不少遊人,附近為高山博物館及植物園,博物館內陳列了不少阿里山開發史料,初期伐木機具,高山動植物標本,山脈模型,曹族文物等,植物園裏則栽種了暖、溫、寒三帶植物一百多種,分別用標示牌說明,極富觀賞及學術研究價值。

右轉有一座掩映於青山綠野之中的古剎,名叫慈雲寺,供奉了釋迦牟尼,雕像使用銅鑄,是一尊千年古佛,廟宇紅墻綠瓦,布局非常嚴整,面臨深谷,極為幽靜,確係觀賞雲海晚霞最佳的地方,寺旁建了樹靈塔,據說是專門用來安奉樹靈,希望能夠永遠庇佑山區森林樹木的安全。

沿着檜木林道下行,就到達姐妹潭,兩潭大小不一,妹潭略呈圓形,姐潭卻似長方形,潭水澄清如鏡,相互連接,中央設有木橋和亭台,相傳很早以前,山區酋長的兩個女兒,同時愛上另一部落的王子,姐姐為了成全妹妹,從懸崖跳下死亡,妹妹深深受了感動,也跟着殉情,二人歸天的地方,立即變成兩潭泓水,永遠偎依不捨,附近尚有三兄弟、四姊妹樹,嵐光山影,風景如畫。

環潭繞行,穿過由天然樹根組成的龍鳳配、永結同心等幾處景點,步入櫻花林,櫻花樹幹不高,枝椏纖秀,阿里山尚因櫻花之美,博得了櫻都雅號,我們去的時候,雖不是櫻花季節,卻看到了滿地的繡球花,顏色有紫有紅,鮮艷無比,還有那櫻林之間的片片雲霧,以及迷濛的晚霞,已足讓人陶醉了。

櫻花林外的受鎮宮,是台灣海拔最高的一座廟宇,主祀玄天大帝,每年三月,常有三隻神蝶,飛至廟宇神龕前參拜,不吃不動,大約一個星期,然後飛離不知去向,鄉民們把蝶報平安傳為佳話,宮內一年四季,香火鼎盛。

第二天凌晨,聽到一陣急促的叩門聲,係賓館服務小姐,喚醒大家起床,去看日出,搭乘賓館專車,開往祝山,登上山頂觀日樓,選定樓前長廊面向玉山的兩個坐位,等待觀賞日出奇景。

快五點鐘了,天色依然有些昏暗,觀日樓前後,已擠滿了等候的人群,突然聽到有人喊叫,出來了!大家聚精會神的向玉山望去,山頭上初現一抹微紅,而後逐漸於朵朵彩雲中,跳躍出一個圓滾滾的鴨蛋黃,緩緩上昇,晨曦陽光開始普照整個山谷,我們雖然坐在長廊,也被它的光芒,灑滿一身。

許多人都說,阿里山氣候變化很大,不一定每個登山遊客,都會遇到晴天,看見日出,我們確實非常幸運,碰到了雲深迷望眼,林密透驕陽的好天氣,才能觀賞到日出,以及山區內各種景物。

由阿里山回程,沒有再坐森林小火車,改轉公路,途經觸口和社口,參觀了天長地久橋及吳鳳廟。

觸口為阿里山公路上重要憩息站,原本南流的八掌溪,至此轉而向西流去,形成曲流風光。橫跨溪上的天長橋與地久橋,造形獨特,結構精美,在觸口大橋北側,就是地久吊橋,橋下溪谷深邃,奇石羅列,過了地久橋,順着階梯上行,即達天長吊橋,橋身全為紅色,在青山綠水襯映之下,顯得格外耀眼,漫步橋頭,向下觀看,溪水清澈,游魚可數,因之不論是由地久走到天長,或由天長走到地久,都令人有一種心曠神怡的感覺。

到了社口,公路左側就是吳鳳廟,又名阿里山忠王祠,係創建於清朝嘉慶年間,後來又不斷整修,奉祀了於乾隆年間,擔任阿里山撫番通判的吳鳳,整個廟宇外面圍繞了朱紅短墻,正中入口是三柱式燕尾拱門,各棟殿宇,都保持着閩南傳統建築風格,其中有多棟陳列了吳鳳的生平事蹟等重要文物史料,在附近吳鳳成仁之處,還修建了紀念碑和雕像。

吳鳳字原輝,出生於福建漳州,從小跟隨父親吳珠到山地部落經商,擔任撫番通判時,年齡不過二十四歲,為了革除山胞殺人頭祭神陋俗,不惜以身殉難,他那殺身成仁捨生取義的偉大精神,讓人感佩。

七十五年,於台北工檢單位服務時,曾選定阿里山舉辦自強活動,召開業務檢討會議,十二年後,更伴同起重機協會同仁,到阿里山森林鐵路中點站,奮起湖及來吉一帶踏青健行,復於阿里山山區,舊地重遊,再度展拓晴霞千萬里,沐浴了阿里雲海風光。

檢討會係借用林務招待所場地舉行,會後除參觀遊樂區的各處景點外,還特地乘坐鐵路眠月支線火車,前往石猴,早期原本為運送木材鐵道,經過開發,已經成為溪阿縱走的精華路段,終點有一塊高達三十多公尺的巨型怪石,很像一隻老猴,在大片人工森林中,屏氣靜坐,威鎮四方。眠月一帶,林木蔭鬱,且為一葉蘭的保護區,更延伸增加了阿里山風景線上的觀光效益。

阿里山本為玉山山脈一支,出阿里山遊樂區大門岔道向南,即進入玉山公園區域,經又沿著石山、鹿林山、塔塔加各處,從另一角度,回觀阿里山景色,並於石山服務站前那座古樸的棧道木橋之上,觀賞了流水淙淙的神木溪風光。

繼續經溪側登山步道前行,即為鹿林山莊,整條步道,都在林蔭中迤邐穿梭

,兩旁全是隨山勢起伏的箭竹草原,間有散生的二葉松、華山松和屹立千年的白木林,滿眼所見綠意盎然。過了塔塔加,於公路轉彎的地方,聳立着兩棵紅檜巨木,大家叫它夫妻樹,當年山區森林遭逢大火,不幸波及兩棵巨木,被焚而死,可是樹的枝椏,仍然相互依戀,彷若一對牽手伴侶,不忍分離。

經過夫妻樹,公路在山林中逐漸下降,由路旁標示牌看到,下一站是第一迴頭彎,似已得到提示,立即停止前進,循着原路返回。

數年後,所以要伴同起重機協會工作同仁,到阿里山、奮起湖以及來吉踏青健行,一方面固然感到,奮起湖為阿里山鐵路的中心點,在風景線上已經連接成一體,同時也着眼於奮起與來吉四字。因為協會的會務工作,連年經上級評定績優,受到肯定,並獲得五星獎殊榮,同仁們相互期勉,尚需要繼續奮起努力,求得將來更吉,而創造良好的績效。

奮起湖屬於竹崎鄉中和村,是一個三面環山,綠意葱蘢的小盆地,形狀很像一隻大畚箕,舊時被叫作畚箕湖,畚箕與奮起諧音,後來就改稱奮起湖,以提振鄉人奮起的精神。

關於奮起湖的風景據點,以火車站為中心,呈放射狀態分佈,像燕子洞、蝙蝠宮、雙石獅、石幻谷、翠竹坡、七星石、大凍觀日峰等,不可勝數,大致說來,是分別按照它的外觀或意想而命名。我們選擇性的遊了燕子洞和石幻谷,後來於村東沿着產業道,穿过靈岩十八洞、流星岩和明窟,前往來吉村。

來吉村為曹族原住民部落,原名拉拉奇社,村內以梯田、竹林取勝,另有拱形吊橋和巍峨的北塔山,位當阿里山溪與瓦嘟娜溪之間,山環水抱,風光秀麗,在后山莊,尚設有一間小型文物館,珍藏了山莊主打獵使用過的一些刀矛、弓箭,坎肩、水筒等器具,以及他們穿着的服飾,吹奏的樂器,每件物品,看來似都富有極為豐盛的生命力,民們善良純樸,熱情好客,特地表演了一場歌舞,展現出姑娘美如水,少年壯如山的風采。

又在奮起湖車站對面,有一片罕見竹林,遠看與一般竹子無異,仔細觀察,用手觸摸,卻是十足之四方形。平常稱許一個秉性耿直,處事圓融的人,說他外圓內方,這種竹子正好相反,外方內圓能不令人稱奇。

幾次到阿里山遊走,乘坐過舉世聞名的登山小火車,觀賞了日出、落霞、雲海和神木奇景,領略及那高山青、澗水藍的世外桃源風光,享受到大自然的清新野趣,亦該滿足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