寶島采風四、北橫公路景觀
在臺灣有三條橫貫公路,簡單稱之為北橫、中橫和南橫。其中以北橫較短,海拔最低,既不如中橫的險峻,亦不比南橫的粗獷,不過其行徑路線,沿途靠近幾條大的溪流,迂迴曲折,迤邐綿延,在山環水抱的情況下,形成了河階、梯田、峭壁、峽谷等多樣性景色,真可以說是碧流縈繞,美景天成了。
北橫公路,於四十七年開始探勘,四十九年着手修築,斷斷續續用了五年多時間,全程大約一百二十多公里,為台北經桃園通往東部宜蘭的主要路線。
北橫風光,如果把巴陵作為中點,可以分成西、東兩段。西段從大溪、復興到巴陵,以青山翠谷、流澗梯田為其特色,東段由巴陵到明池、棲蘭,以茂密林相、花卉苗圃見勝。西、東兩段,曾偕同家人或朋友,遊覽過多次。
談到大溪,顧名思義,應與水關係密切,因為它正位居於大漢溪東岸,在金門服務時,有幾位同事的眷屬,就住在大溪崎頂附近,曾專往拜候,並順便參訪遊覽了古鎮老街、蓮座山和齋明寺。
和平路及普濟路一帶,是大溪發跡的鬧區,亦是盛極一時的歷史老街,兩側店舖門面,都具有巴洛克式風格,路底普濟堂前,與省道相會的下坡石板路,就是當年挑伕、小販以及過路客商來往港口運貨的主要通道。
蓮座山聳立於大漢溪畔,山容酷似蓮花浮水,因而得名,山頂建有廟宇,主祀觀音菩薩和十八羅漢,所以又被稱為蓮座山觀音寺。
隔著大漢溪而遙對的是齋明寺,該算大溪最古老的禪寺,是大溪李姓農民,赴浙江普陀出家受戒,返回於溪畔結茅興建,寺內藏有國內外高僧名士們的墨寶
,以及首任住持法師從普陀請回的觀音圖像。
七十二年夏季,可能受暖流南移的影響,一直感到特別悶熱,有時一家人,聚守電視機前,即便打開電風扇,仍舊是汗流夾背,全家人商量研究,擬利用假日,前往巴陵拉拉山,也即北橫公路西段一遊,以消熱解悶。
早晨,由台北出發,經大溪轉車,通過百吉隧道,到達復興鄉,整個遊程中的交通工具,距離較遠時多係搭乘公路客車,如為相近的景點,臨時租用計程汽車,時間許可時則盡量步行。
百吉舊稱八結,大漢溪有一條支流,河床千迴百折,流至隧道前方,剛好是第八個彎結,從前是個小的渡船口,有山有水,修建公路時開闢隧道,為求平安吉祥,對於地名則採用八結喈音,改叫百吉。
復興本名角板山,據說清朝劉銘傳巡撫到山區視察,看到復興台地,地形平廣,狀如三角板塊,遂把它叫作角板山。居民多係泰雅族,大半從事農耕,附近的角板山公園和溪口台地,風景極為秀麗,公園內古木參天,櫻梅遍地,植物以高山暖帶林為主,最有趣的是正中央那兩棵夫妻樹,枝葉相互延伸,形成半圓拱棚,依偎擁抱,較之阿里山塔塔加附近那兩棵枯老的夫妻樹,就顯得鶼鰈情深,充滿活力了。從公園復興山莊旁步道向下,走過搖搖晃晃的吊橋,即為溪口台地,綠蔭片片,流水淙淙,憑欄遠脁,大漢溪峽谷景色盡收眼底。
北橫公路夾雜着三座壯麗的大橋,第一座就是復興橋,橫跨大漢溪之上,距霞雲不遠,造型優美,視野極佳,於滿山翠綠之中,閃現了一彎長虹,溪岸岩層節理至為明顯,山崖陡峭,流水潺湲,無怪許多人都稱它為大峽谷了。
霞雲坪為北橫西段一處平坦的台地,山南向陽,朝陽蒸發水露,經常雲靄團聚,霞氣萬千,因而被稱為霞雲。於兩溪交匯處,有一個小村落,名叫合流,村旁種滿了大片黃橙橙油菜花。出了羅浮,順着山勢,所看到的則是錯落有致的梯田。霞雲、合流、羅浮,聽來都是富有詩情畫意的名字。
越過高坡、大灣,到達榮華,公路坍方,車輛受阻,利用連絡等待時間,順便參觀了榮華水壩,大壩係藏身於大漢溪的山谷中,配合兩岸陡峭岩壁,雙向彎曲,逞半月形,阻擋上游水流,形成一泓明澈的深潭,除了可以防沙蓄水外,另有地下管道,將水引至下游義興電廠發電,充分發揮了它的多重功能。
榮華過後,山勢逐漸平緩,於蘇樂一帶,看到的是叢叢隨風搖擺的桂竹林,深秋季節,山谷裏滿天楓紅,較為熱鬧。到了巴陵吊橋,也即北橫公路上第二座大橋,外觀與復興橋一樣,同為朱紅色長跨徑虹橋,但在長度上要列三座大橋之首,兩端連接了一號和二號隧道,形勢更加竣險,大家徒步慢慢觀賞,不遠處建有扶壁式攔沙壩,水瀑飛濺,陽光照射,形成若隱若現的彩虹,非常迷人。
巴陵依高度分為上中下三部分,公路車站設在下巴陵,循着產業道路向上,為中巴陵及上巴陵,中巴陵一帶有不少水果園,其中種植的又以水蜜桃最多,上巴陵為精華地帶,有兩條小街道,都整理得乾乾淨淨,當晚住入拉拉山莊,第二天早晨,山莊主人親自開車,把我們送至達觀山自然保護區大門口。
達觀山本名拉拉山,未開發之前,山徑崎嶇滑濕,難以攀登,大家必需手拉着手,相互扶持,以策安全,所以叫它拉拉山。六十二年,文化大學周教授於山區發現神木群,而使拉拉山的名聲更加大譟。
後來林務局再行開發,將其中最具觀賞價值的廿二棵巨大紅檜神木,分別予以編號,豎立了標示牌,把身高、樹齡、胸圍、成因等,都說得清清楚楚。對形體奇特的,尚為之取了綽號,有的叫連體孿生、母子同心,有的稱狗熊之家、橫波臥龍,在諸多神木中,以十八號胸圍最粗,五人難以環抱;五號年高望重,已經兩千八百多歲,依然綠葉繁茂;十二號樹根多歧,枝脈盤結;十五號橫跨水塘,倒映生輝,各有不同風貌。又繞着神木,闢建了登山步道,高處增修了一座達觀亭,許多人身臨其間,心情頓覺達觀開朗,這也許就是把拉拉山改名達觀山的原因吧。
初次遊程到此結束,繼續走完北橫公路東段,係在八十二年,與起重機協會同事十多人,自行開車共遊。在西段仍依循十年前的路線行進,沿途路面更見平坦,一些較為狹窄或急轉彎路段,則增添了不少護欄,以策安全,於復興鄉又專行繞道小烏來瀑布風景區參觀。
小烏來風景區,以清新秀麗稱著,多年來在台北登山健行,經常遊走新店烏來山區,此行到小烏來,該是僅有的一次,區內除了小烏來瀑布外,尚有龍谷瀑布、風動石等景觀,風動石高約五公尺,底部以一小點接觸地面,卻能支撐二十多噸的重量,屹立不搖,令人稱奇。
過了巴陵到達大曼,是北橫公路東段第一個聚落,第三座橋樑大漢橋,就靜靜躺臥大曼旁邊。分析比較三座大橋,以復興橋跨徑最大,巴陵橋長度最長,大漢橋建築最為宏偉,採取拱形設計,用鋼樑在懸壁上逐節焊接而成,乳白色護欄,朱紅色拱架,橫跨於蒼翠瓊崖,遠遠望去,真似一幅極為美麗的圖畫。
由大曼再向南行,車輛在林蔭中前進,經過萱源、四稜、西村等幾個村落,清新的空氣,迎面輕拂,身心格外暢快。四稜附近,視野廣闊,公路兩旁農田中,種植了各式各樣高冷蔬菜,讓遊客們自行採摘後秤量計價。西村是桃園縣復興鄉最後一站,再向東就進入宜蘭縣大同鄉境了。
傍晚時分到達明池,明池是北橫公路沿線唯一的高山湖泊,四周蒼林環抱,極為清幽靜謐,從高處俯瞰,宛如躺在綠絨氈上的晶瑩明珠,區內明池山莊修建了幾排林間小屋,整潔雅致別具情調,當晚留住一宿。
第二天早晨登上山莊後的苗圃,筆直的柳杉叢中,培殖了許多低等植物,蕨類和鮮苔,極富研究與觀賞價值,苗圃入口處,還修建了一座古色古香的慈孝亭
,沿着步道而下,即為明池遊樂區,池塘中央及周圍,有靜石園、水琴庫、童話國,建築設計都具有唐式庭園風味。
由明池向東,公路緩緩下降,在棲蘭南方,有一處神木園,範圍雖然較達觀山小些,卻有很多千年以上的神木,特別選了五十一棵,配合着樹齡和形態,冠上古代先聖先賢的名字,如享壽最高的孔子神木,胸圍粗壯的司馬遷神木,還有包拯、白居易、關羽、岳飛神木等,因而被稱為是中國古代神木園,株株昂然挺立,處處綠蔭遮天,使歷史知識融合了自然生態教育,很有意義,經依照五十一株神木標示,繞行一週,然後轉往棲蘭。
棲蘭森林遊樂區,屬於宜蘭縣大同鄉土場村,園區依據地形山勢規劃,設有苗圃、山莊、森林浴場、健康步道及童玩設施,充分保持着各種不同的風貌,當進入園區,就看到櫻、梅、桃、杏等,燦放枝頭,花開似錦,爭奇鬥豔。苗圃呈傾斜梯狀分佈,裏面盡是整齊的柳杉苗,另有花圃栽種了七里香、一串紅、百葉茶、紫海棠,四季花卉,應有盡有。山腰裏的棲蘭山莊,係歐式建築,專供旅客居住,窗明几靜,陳設典雅,我們且登上樓頂,遠眺蘭陽溪河谷。
山莊旁邊那條森林浴健康步道,欄杆及階梯,全用原木修建,沿途並裝置許多有氧運動設施,步道盡頭為小泰山遊樂場,許多小朋友正在玩樂嘻戲。
遊樂區之北的百韜橋,為北橫公路終點,到此與省道相接,橋身不算太長,因地當要衝,交通流量極大。我們還下橋,順着到蘭陽溪谷,尋找撿拾奇石,然後路過宜蘭市區,沿濱海公路返回台北,濱海之處的頭城、北關、三貂角、龍洞,都是極有名的景點,只是不屬北橫範圍,也就不再記述了。
前後十年,總算走完了北橫公路,有的景點係多次重遊,有些地區則匆匆在車上觀賞,好山好水百看不厭,即便是吉光片羽,也有它的特點,都足以讓人懷念回味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