寶島采風 一、新埔怒潮謳歌
我是三十八年九月二十九日,隨着怒潮學校,由廣東汕頭搭乘海辰輪來台,十月二日早晨,在台灣基隆碼頭靠岸,下午改坐火車,轉台北縣新莊,住入新莊國小,十月六日是農曆中秋佳節,一連幾天,都是於新莊渡過。
後來又奉令移動,從新莊經樹林轉湖口,接著採行軍方式,穿越丘陵小徑,至太平窩口十三號鄉道,抵達新竹新埔,小徑曲曲折折,綠意盎然。
到了新埔,分配住處,校部教職員,住進鎮上最大的廟宇廣和宮。廟宇係清朝咸豐十年建造,為新埔鎮民的信仰中心之一,供奉的是三山國王,所謂三山,指的是廣東揭陽阿婆墟的明山、獨山、力山,國王係三座山神的總稱,客家人把它神格化,久而久之,成了客家原鄉的守護神。我在神龕下方,架了一張行軍床,陪伴三山國王三百多個日子。
三個學生大隊,分別貫以「奮鬥、創造、挺進」代號,第一、二大隊住新埔國小,第三大隊住石光國小。學校正式開課施訓,展開了大肌肉運動,各種軍事技能應有盡有,師生們在橄欖樹蔭下受課,風沙廣場中用餐,同學們於百般艱困的環境裏,接受着極為嚴格的訓練。每天黎明,便可以聽到他們那怒潮澎湃、壯志凌霄似龍蛟的嘹亮歌聲,吐露出要作時代燈塔,社會前導的學習心願。
當時我主管的業務,是書刊編印、重要演講紀錄和學生們的論文、演講、辯論競賽等訓育活動,因為年齡與學生相近,也是抱着學習態度,致力工作。工餘時間,則常追隨同仁,在市鎮附近爬山健行,進而蒐集資料,研究客家鄉土事物,或到新竹、關西、新埔、石光各地訪視,瞭解風俗民情。
新埔舊稱吧哩,原為平埔族打獵的荒埔,約在清朝乾隆年間,移民渡過台灣海峽,經紅毛港、香山港登陸,沿着鳳山溪至枋寮落腳,大多以伐木墾荒為生,用木板搭建了一些簡陋的小屋棲身,客家話枋為木板,寮是小屋,枋寮地名即係由此而來。後來拓墾的範圍逐漸擴大,向南延伸到新埔市區,清廷又把它劃成官墾地,由於得到政府奧援,不少移民便開始營造深宅大院,搖身一變,而成為台灣北部客家移民重鎮,一個新興繁榮的商業集市了。
為了迎接三十九年來臨,農曆春節前後,學校特別假新埔國小大禮堂,舉行話劇及平劇表演,新埔鎮民扶老攜幼,把大禮堂擠得水洩不通,許多人都說開新埔歷史先例,中間更換場景時,國小男女老師,也自動上臺,對唱客家山歌助興,交織了軍民之間的深厚情感。
稻穀收割季節,有些農民人力不足,怒潮學校師生,發起五日助割運動,組成助割小組,深入村里,與農民共同起息,不畏炎暑,不懼辛勞,義務協助割禾打斗,揚場曬穀,我還特別就所知所見,先後撰寫了怒潮學校在新埔、新埔怒潮助民割稻記等通訊專稿,於中華日報、新生報、竹風日報刊載報導。
新埔下枋寮建有一座義民廟,係專為奉祀因保家衛鄉壯烈犧牲之客家義勇軍而興建。在清朝乾隆年間,彰化地區發生林爽文事件,客家鄉親為了捍衛家園,與林的部眾發生衝突,新竹地區民眾也組織義勇軍,協助平亂,不少人因而慘死,鄉人們收拾他們遺骸,以牛車運回,準備安葬,當車輛走到下枋寮時,牛隻突然停步,大家認為該地正是吉穴,決定立即下土合葬,修建義塚,乾隆尚御題「褒忠」二字,加以表揚,所以義民廟又叫褒忠廟。廟門兩側建立雙龍環柱,雙獅抱珠,另有石虎、石馬等鎮守,之後又選定農曆七月二十日為義民節,舉辦放水燈、糊大士爺、賽神豬、羊角競長等祭祀儀禮,怒潮學校的十二個學生中隊,當年配合活動,亦巧費心思,設計繪製了十二幅巨型壁報,展示於廟前廣場,為熱鬧的賽會,增添了幾許文化氣息。
後來廟宇四周,又增加了許多新的設施,像月老亭、文王托車、觀音蓮池,還修建了民俗文物館,不僅成為地方信仰、議事、集會的中心,而且於廟四周廣置花木,到處流水淙淙,極富田園之美,形成兼具觀光價值的重要景點。
漫步新埔街頭,仍可以看到不少古樸典雅的客家老宅,一些宗祠和家廟,採用紅磚牆黃瓦脊,襯托了昂首向上的兜翹燕尾,線條曲柔的水形馬背,充分孕育着濃厚的客家傳統建築形式。
客家建築較富變化的正是其屋脊,房屋頂端呈左右横向的是正脊,自兩側縱向下垂的是垂脊,正垂兩脊銜接的地方,依形式則有燕尾與馬背之不同,燕尾正脊兩端上揚,狀如燕子尾巴,馬背兩脊凸起,好像馬的鞍背,為求實地瞭解,曾到市區的劉氏宗祠、潘氏家廟、陳家祠堂,上枋寮劉厝瑞閣園,參訪比較。
劉、潘、陳為新埔一帶大姓,世代繁盛族人眾多,劉氏宗祠與潘氏家廟正好毗鄰,遠遠望去,燕尾是劉氏宗祠最顯明的標誌,潘氏家廟卻捨燕尾而改用馬背,兩者各具其代表性,相互對比之下,就看得清清楚楚。
據知各姓氏要建造祠堂,必須家族中具有功名才能採用燕尾,像劉氏宗祠,供奉九十三座祖先牌位,竟有三十七位得過功名,所以其房與護龍屋頂,都採取燕尾造型,牆壁懸掛匾額中有一塊本支百世匾,出自清朝名將劉明燈手筆。
潘氏家廟係傳統四合院建築,布局齊整宏偉,正垂兩脊銜接處馬背凸起,窗櫺變化多端,牆磚花紋精細,十分講究,山門內側刻着孝友傳家四字,其祖先中曾有父子同列孝子祠,而被鄉里傳為佳話,一直受到後人崇敬。
至於陳家祠堂,係由清朝貢生陳朝綱於同治年間建造,歷史較為悠久,當年有不少平埔族人和一些單身漢,為了規避苛捐雜稅,曾把田產寄登陳朝綱名下,所以這座祠堂,又有百姓陳家祠的稱號,造型平實古樸,建築格局流暢,祠堂內尚傳出陣陣絲竹聲響,有些鎮民正在練唱山歌,形同一處休閒場所。
位於上枋寮的劉厝,係在清朝乾隆年間,劉家先祖從廣東饒平移民到台時興建,前臨寬闊平地,後依青翠山丘,面積略大,具有三合院與四合院的配置,而稱為雙堂屋,前祠堂後墓地,聚族而居,儼然就像一個小的村落,厝後瑞閣園,是劉氏祖先的墓園,環境極為清雅,參觀後深感無論政府或劉氏家族,似該就其地理優勢,再作有計劃的開發運用。
石光位於新埔與關西之間,距離新埔較近,學生第三大隊的九至十一中隊,住在國小教室,第十二中隊則住乾元宮,同學們每星期都會排着整齊步伐,打數唱歌,到新埔國小的大操場,參加全校例行性週會。
我偶而應邀前往上課,或輔導各隊訓育活動,也曾到附近遊覽,石光地區有蓮花山,山勢清奇,眺望極佳,尤其是那條蓮花古道,迂迴曲折,狀如飛龍盤繞,該算是一處登山健行的好地方,山坡種滿茶樹,沿道而上,可以看到一些坍塌的古井,製茶的石杵,和不少棕紅纍纍的石塊,散落兩旁,足以証明當年客家先民,為了與山爭地,劈建茶園,是多麼辛勞。
由乾元宮向上,到達三聖宮,廟貌樸實無華,主祀的是關聖帝君,所以又叫聖帝廟,再上是白鶴山,山崖玉樹蒼翠,綠蔭蔽天,蟲鳴鳥叫之聲,不絕於耳,保持了原始森林風味,其中還有十株相思巨木,粗壯的樹幹,出自同一根部,五人連手,才能把它合抱,造型很像蓮座,大家就稱它蓮華神木。
談到茶園,因為新埔一帶的地形,除鎮區附近較為平坦外,其它大多為丘陵台地,水土保持不易,土壤又屬強酸性,不適宜一般農作物生長,茶樹和柑橘耐酸,所以客家移民新埔墾拓,大多便以種植茶樹與柑橘為主,慎選優良品種,研究培育技術,刻苦耐勞,勤奮耕耘,開創出一片輝煌的業績。
茶的品種甚多,有關其種植與烘焙技術,多係由福建、廣東引進,台灣光復之初,政府農業部門,大力輔導推廣,而形成茶葉外銷的全盛時期,依據當年統計,新埔茶園高達兩千公頃,如果以每公頃生產一千公斤計算,產量至為驚人,那時新埔和鄰近的關西,併稱新竹茶鄉,而聞名國際。每逢假日走入田野,便會沉醉在茶香四溢的綠意中,看到不少採茶姑娘,頭戴斗笠,臂纏紅袖,腰掛竹簍,足着白屨,一面高唱山歌,一面採摘青茶,多麼富有詩情畫意。
不過在陡峭的山坡,攀登不易,難以種植茶樹,鄉民們便進而研究改栽柑橘,尤其於寶石里犁頭山附近,栽培面積最廣,新埔椪柑,皮薄肉嫩,汁液豐富,味道甜美,很受歡迎,又柑橘為常青樹,栽培時先要經過接枝,當時在怒潮有人提出協助採茶、採橘的建議,但因涉及技術問題而作罷。
那年聖誕節之前,居住廣和宮的同仁,結伴穿越鳳山溪寶石大橋,到柑橘園踏青,但見青翠的樹叢中,掛滿了纍纍橙黃色果實,綠中透黃,黃中汎綠,果農選擇顆粒較大的,裝箱外銷,同仁們間也協助採摘綑裝。
怒潮學校在新埔的訓練告一段落,為使更能習慣戰地生活,便於日後任職,而移防金門,畢業後分發各級部隊,擔任基層幹部,而後由金馬輾轉台澎,但是大家對新埔校園的前塵往事,一直難以忘記。
怒潮新埔,新埔怒潮,每提及怒潮,就想起新埔,當念到新埔,便懷思怒潮,怒潮的心,新埔的情,點點滴滴,共振共鳴,新埔人與怒潮人已建立起高山流水的情誼,怒潮澎湃的歌聲,亦永遠在新埔響徹雲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