廿九、萬里鄉誼
他鄉遇故知,該是人生一大樂事。湯陰同鄉,遠渡重洋,來到台灣,更珍貴這一份萬里情誼。
湯陰縣旅居台灣的同鄉,大約有一百二十多戶,平均每戶如以五口計算,已達六百多人。第一代大多是隻身來台,然後成家立業,第二代則係在台灣土生土長,大家有機會能夠相聚一齊,談談岳王廟,敘敘羑里城,且不分我是東鄉你是西鄉,我是城裏你是城外,相互關懷問候,說來確實不易。
早年因為協助李子平鄉長與同鄉連絡,要算我認識的同鄉較多,有的聽說已經來到台灣,因為不在同一城市,僅祗用信函連繫,有的在家鄉並不認識,經過介紹方知同是鄉親,然後開始來往,又由其輾轉認識其他同鄉,連絡到的人數隨之逐漸加多。
我來到台灣見到的第一位同鄉,就是河南大學的校友焦庭萱兄,三十九年我在新竹新埔怒潮學校服務時,同仁中亦有多位河大校友,於公餘聊天,得知庭萱兄來到台灣,在台北菸酒公賣局任職,遂請假專程北上拜訪,多承他們夫婦熱忱款待,留住一晚,我們深夜長談,互道於開封分別後,千里跋涉的生活概況。庭萱兄亦是故鄉精忠中學第一屆畢業的學長,抗日戰爭期間,精忠中學於縣西牟山村毛連洞復校,曾擔任教導主任,對家鄉教育情形,知之甚詳,從他那裏,又得到一些來台同鄉的信息。
其次見到的該是老同學黃守誠了,由守誠認識了景舜,由景舜又認識了鳳台和景鄴。守誠與景舜是在台北大同戲院門口看電影時偶然相逢,二人在家鄉同讀一個學塾,沒有想到會在台灣不期而遇,彼此相對注視很久,經確定沒有認錯人時,終於向前握手擁抱,而且放棄了那場電影,到附近小公園林蔭下,細述於家鄉分手後,十多年來生活情形。
其實許多同鄉在台灣相逢相識,都可能有著不少感人而有趣的故事,像李子平與王學仕兩位鄉長是在台北市植物園散步時巧遇,賀潔甫與鄭丕誼兩位鄉長是在舊莊國校晨跑時互識。玉彬叔與于一鳴、田鳳台鄉友則係報考政工幹校受教時結緣。又我與趙文炳鄉長是經同事張啟驤先生的介紹在辦公室相晤,與李戒之鄉長是經同學齊天堂學長引導在其府上拜會,至於和石崇山兄及宋敬傑兄見面,則是在台北電信訓練班及宜蘭蘇澳戰地政務分班上課時,翻閱受訓人員名冊,發現都是湯陰同鄉,才進一步晤談交往,大約兩年後,就在台北市杭州南路「南京飯店」參加了敬傑兄的結婚典禮。
有一次,我到北投中學看望好友姚知直先生,承邀至新北投公園遊覽,於後山地熱谷涼亭,碰到同鄉張彩雲女士,還有她的家人,亦在亭子裏休息。張女士與我三妹海雲是同班同學,兩家早屬世誼,又為基督教友,能夠於千里之外相遇,多麼湊巧,確感至為驚喜。多年後,再陪同玉彬叔到她府上致候,拜會了她的父親張洗塵先生,述說一下家鄉光耀千秋的歷史文化。
我在淡海訓練班服務時,有一年春節,接到李子平鄉長的電話,邀約到他家過節,那時他住在基隆,相見時談到浪跡台灣,已無法直接回饋鄉里,而後祇有加強同鄉連繫,鼓勵互助合作,進而期勉新生一代,亦能知鄉愛鄉,共同努力。然後取出一些同鄉通信資料,希望我加以整理,複寫印製。後來他遞補國民大會代表,遷居台北,我亦調國防部服務,在介壽館辦公,見面機會增多,就開始籌畫編印同鄉通訊錄,舉辦同鄉聯誼會事宜。
同鄉通訊錄,從五十四年開始,先後增訂印過七次,每次間隔大約四、五年。頭兩次我請辦公室一位同事,用鋼版繕寫油印,內容比較簡單,第三次是煩請焦庭萱兄改用打字,編排亦有改進,第四次則又附繪了一張湯陰地圖,使能了解家鄉每個村落的方位,第五次增添了家屬一欄,讓新生一代亦能相互交往,第六次是隨同「湯陰地理人文暨旅台同鄉誌略」一併鉛印,內容更加充實,第七次係由石定業兄採取夫婦並列方式電腦印製。這是同鄉們用以溝通連絡的主要資料,雖僅薄薄一冊,從調查、增補到印製,確亦費了不少功夫,其中每一姓氏,每一村落,每一電話號碼,莫不流露著無比之溫馨。
談到「湯陰地理人文暨旅台同鄉誌略」專集,係在七十六年同鄉春節團拜時建議編印,我亦參加了編輯小組,原想先完成初稿,於次年團拜討論後再行付印,李子平鄉長則希望一氣呵成。全集分甲、乙、丙三編,甲編是湯陰地理人文概要,乙編是旅台同鄉誌略,有四十多位同鄉寫了簡要自述,尚附有在台就讀大專院校畢業同鄉一覽表,列名者多達六十餘人,現在已不祗此數了,丙編是通訊錄、縣地圖及岳武穆行止圖略。應該感謝李先生的堅持,因為全集剛剛印成,尚未到七十七年春節,他就離我們而去了。
在台同鄉住地分散,很難讓大家齊集一起,我們就採取了分區聯誼方式,台北地區,早期是由李子平、王學仕、蘇天元幾位鄉長輪流作東,於春節前後邀約同鄉餐敘。大規模的舉行團拜活動,係從七十二年開始,每年都有七、八十人參加,大多係李子平鄉長主持,李先生去世後改為推選,先後由石定業、李修竹兄擔任連絡人,會場內還懸掛了岳武穆王畫像,大家分別報告一年來生活情況,耳際響起一片鄉音,舉杯祝福,溫馨感人。
中部地區係由趙文炳鄉長領導,劉聲遠兄連絡,聯誼活動採互動方式,亦是春節前後舉行,我曾參加過一次,那年是郭毓芝鄉長主辦,同鄉們都會偕眷參加,老少同堂,互道恭喜,真是一年一度盛會。
桃園地區,由王潤德及李強國鄉長邀約,舉辦過兩年,孟慶賢兄連絡,後來因同鄉遷居,人數漸少,就併入台北地區辦理。台南及高屏地區,承郝家騮與劉文榮兄們協調,並不限於年節,亦曾多次邀鄉友餐敘聯誼,東部地區人數較少,以信函及電話連絡為主。
總之,遇有同鄉們的婚喪喜慶,更不分地區,都盡可能參加,而協助照料,像守誠、景舜、鳳台諸弟結婚時,還都由我擔任總管呢。
鄉賢岳武穆王,頗受世人敬重,在台灣於宜蘭、新竹、嘉義、台南等地,均有岳王廟宇,每年農曆二月十五日岳王誕辰,各地都有祭典活動,宜蘭「碧霞宮」與新竹「武聖廟」之祭典,尤為隆重。李子平鄉長研究岳史,曾提供兩廟很多文獻資料,並將湯陰岳廟的三獻釋奠大禮程序,引介給宜蘭,碧霞宮特別邀請李先生為大典糾儀官,湯陰同鄉並選派代表參與各廟祭典。
又在台北市林森公園,於六十八年塑建了一座威武的岳王銅像,供人景仰,每年於其誕辰,同鄉們會同岳氏宗親,都會前往行禮致敬。
故鄉是一個農業縣份,旅台同鄉依然保持著克勤克儉,敦厚樸實的鄉風,自從兩岸開放,大多已經返鄉探親,重吻故土芳香,看到家人親友。近幾年在參加同鄉聯誼活動中,聽到了許多在家鄉見聞的新話題,更加有趣,並且為家鄉岳飛教育基金會贊助捐獻。遺憾的該是鄉長們的逐漸老成凋謝,高興的則是新生一代都有蓬勃發展,大家依然珍惜同鄉之間的萬里情誼。
多年來,在同鄉聯誼活動中,我曾提出要發揚湯陰精神,與大家共勉,有人問什麼是湯陰精神?當即說明,故鄉有四座有名的廟宇,供奉了岳飛、文王、扁鵲、嵇紹四大崇敬的偉人,他們所表現的盡忠報國、堅忍進取、博施濟眾、服務犧牲的精神,就是我們應該效法學習,進而發揚廣大的湯陰精神,願同鄉都能為此而共同努力奮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