後 記

    撰寫「海天瑣憶」,是從去年春節後開始構思,緊接著研擬決定章節目次,於三月份起動筆。寫在一冊活頁日記本上,邊想邊寫,邊寫邊改,遇有文字上不滿意時,就把那頁撕去,原本厚厚的一冊,變得越撕越薄了。

    為了章節小標題,要用幾個字,兩個、三個、四個或不限定,亦曾思考多時,還特地到圖書館,翻閱了幾本類式的小冊子參考,則是各種形式都有,更加難以定捨。亦許長期從事於軍、公、教職務,生活比較刻板,後來就採取了所謂「四平八穩」的四個字標題。

    從報紙上看到,「資策會」要教銀髮族學習電腦,我亦報名參加,對電腦發生極大興趣。於摸索中習得文字輸入技巧,遂把已撰寫完成的各章節文稿,使用注音符號,練習輸入電腦,祗是初期對國語注音四聲,尚不夠熟練,常需一試再試,費了不少時間。

    全集共三十章節,前後費時六個多月,大體於八月底定稿完成。九月末,母親返鄉探視,滯留未回,三個月後,老人家蒙主恩召,為了不變動原稿,又撰寫了「送別母親」與「先母哀辭」等兩篇悼念性文字,列入附錄。

    七十年歲月,該記的事依然很多,單就祖父和母親對我的關愛,以及他們對家庭付出而言,都足以用專章或更多篇幅記述,我則僅於相關章節中擇要陳敘,祗有留待爾後視情形再行研補了。

    對於行文用語,亦在把握簡要原則,僅是力求順暢,未作過多描述。封面是商請好友靜塵兄取材設計,於楓林中那間樓閣上,面對茫茫大海,天空雁行,其不正是撰記海天瑣憶時的寫照。至於封面題字,則是集自唐代名書法家毆陽通所書之「道因法師碑」。

    又文中仍或不無罣漏之處,在此還要與「卷首語」末尾那兩句話呼應一下,尚請多加指正了。

   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八十五年五月九日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原集於初版時印行匆促,雖一再校正,仍有錯白漏誤,經已研 酌改正補充,另為紀念母親九三冥誕及蒙主恩召三週年,特再撰寫「感念追思」一文,緬懷哀悼,而列入附錄三,僅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