怒潮澎湃五、歲月匆匆憶怒潮

原載於民國八十五年九月我們青春年少文集﹞

    六月初,接到怒潮校友重遊校園籌備會的信函,要我寫一篇紀念性的文字。對於怒潮來說我可算是一位老園丁了,看著它編組成立,亦看著它結束移轉,歲月匆匆,已經四十多年。

    三十八年,我在浙江金華一所聯中教書,學生都是因戰亂而流亡的河南籍失學青年,學校名豫華聯中。在學校我與姚知真老師分配同一宿舍,姚老師曾任河南尉氏縣長,學驗極為豐富。大約是三月中旬,忽然有鄉長范任先生來訪,范先生擔任過河南省許昌行政督察專員,是姚老師的舊識,相談中知道胡璉將軍,計畫在閩、粵、贛邊區成立軍事政治學校,號召青年朋友參加,於是我們八、九位老師,率同兩百多位同學,決定前往江西投效。

    我們到南城附近溫家圳,折轉到達南城,由司令官胡璉將軍在陶陶招待所,   以茶會歡迎我們幾位從軍的老師,談了一些治軍的理念,會後發了一套軍服,一  枚符號,從此就成為「蟠龍」部隊的一員。

   沒有多久,又從武漢到達許多流亡學生,由趙漢章先生率領,趙先生在河南西平縣擔任校長多年,同學們亦大多籍屬西平、遂平各縣,與先到的聯中同學,共同編成一個大隊,大隊長為廖漢才先生,副大隊長為鄧振剛先生,在南城株良一帶蔥翠林蔭裏,開始上課操練。

    為了使教育步入常規,學生大隊奉命南遷瑞金,擴大招生,又有很多江西青年學生來校報到,開始編組第二大隊,報名人數不斷增加,再行遷移會昌,利用會昌中學校址上課。未幾受到局勢影響,改變在邊區設校計畫,乃隨軍開拔,穿越贛粵險峻山區,經廣東平原,到達梅縣,更增加了不少廣東籍學生,復轉向東行,於汕頭附近庵埠,短暫停留。

    在庵埠認識了鍾凌先生,他特地由台灣趕到汕頭,迎接我們這一群初入軍旅的流亡師生。此時有許多女學生到學校報名,由我測試,準備編組女生區隊,後來受諸多條件限制,未能編成。

    大約是三十八年中秋節前十多天,學校接到移動命令,目的地是台灣,從汕頭登船。校部人員到達碼頭時,各隊學生均已登上港口外的海辰輪,很快我們亦由小船接撥登輪,祇是倉裏倉外,到處人滿,不得已乃選定船尾右側,一艘小救生艇上,暫行安身。

    海辰輪於波濤洶湧中到達基隆,下了輪船未多停留,即搭乘火車轉抵台北,三十八年的中秋佳節,便是在台北新莊國小渡過。沒有幾天,又奉命移動,由樹林轉湖口,在湖口國小住了一晚,第二天穿越丘陵小道,再到新埔,之後就在新埔安定下來。

    按照分配位置,校部同仁住在新埔大街正中的廣和宮,學生大隊分散於新埔與石光兩所國小。校部辦公室,設在廣和宮對街一座鎮公所官舍。廣和宮前後兩進,我住在第一進中間神龕的右下方。

   校長柯為之將軍,學校的教學課程,軍事與政治並重,對外則以「怒潮」為代號,三個學生大隊,亦分別以「奮鬥」「創造」「挺進」代稱,至於「新埔」更與「黃埔」巧合,校長亦一再勉勵大家,要能重新發揚黃埔精神。

   在新編制中,我被派政治教育處編譯科,主辦書刊編印及訓育活動業務,學校重要集會或邀請外賓演講,都由我擔任紀錄。當時新埔缺乏容納千人以上的室內場地,常利用新埔國小後山運動場舉行,在日光直射之下頗費眼力,為求快速

,自行設計了一些代字符號使用。

    為了教育需要,學校決定發行怒潮報和怒潮半月刊,怒潮報成立專門組織,怒潮半月刊交編譯科策劃,基於業務執掌,亦由我承擔了此項任務。當它於三十   九年元月創刊問世時,我們都將之視同初生嬰兒似的,掩不住內心的喜悅。

    三十九年二月,我曾以怒潮學校在新埔為題,撰述專文,於中華日報發表,   將怒潮設校目的,廣為介紹說明。接著在新生、竹風日報,亦為文系列報導,竹風日報社設於新竹,並受邀擔任地區記者。

    從三十八年九月到三十九年九月,第一期訓練已滿一年,即將結業分發,第   二期招生亦編成一個大隊,為了便於分發,並使更能適應戰地生活,學校決定遷到金門。此時我正好派往淡水,接受一項訓練,待去到金門,各隊已在水頭安頓完畢,且有人建議將水頭改稱新頭,以承續新埔建校的精神。

   半年後,學生大隊奉命併入陸軍官校,多數同仁隨之轉往高雄鳳山,我則改派金門防衛部任職,直至依依不捨揮別全體師生,才向新職單位報到,金防部政治部主任李德廉先生,曾任怒潮學校政訓處長,之後又調職國防部,退役後再轉任公職及民間社團,不過多年來影響我最大而又一直難以忘懷的,則是一年多的怒潮學校生活。

    離開怒潮學校已經四十多年,歲月匆匆,許多親炙教誨的長官及朋友們,有的已經離我們而去了,我曾捻香送走李德廉、范任、姚知真、趙漢章、鄧振剛、陳若淵、曾本洋幾位敬愛的先生,和一些同學。上月並在鍾凌先生病榻前與之話別,將其安葬五指山,多年來總是有著無盡的哀思與悼念。

    在怒潮師生中,有將軍、教授、學者、專家,歷任軍政要職,完成了階段性任務,但願怒潮澎湃、壯志凌霄似龍蛟的精神,仍永遠使大家契合,進而發揚廣大,並長勿相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