感懷追思一、對祖父多五公的懷念

    李氏為湯陰大姓,根據最近出版的縣誌記載,大約有九千多戶,居全縣各姓之首。我們這一支,原住山西洪洞槐鄉,明朝初年,離開大槐樹老鴰窩,遷居湯陰縣城,距今已有五百多年。祖輩們以耕讀傳家,有的兼營商業,人人勤勞刻苦,個個熱誠厚道,大家相互合作輔助,保持著世代優良家風。

  我們家居住縣城大南街路東,靠近城隍廟,當年政府把廟中神像拆除,改為第三小學,後來又由小學轉移成精忠中學。於祖輩中,從曾祖父母開始,全家四代同堂,曾祖父諱長清,號澄澈,體形略為肖瘦,曾祖母聞氏,稍微胖些,生了三男一女,祖父居長。

  祖父出生於民前二十六年,亦即清朝光緒十一年,歲次乙酉,經取名大田,別號多五,乃取釋於尚書中的「大田多稼」一語,稼為莊稼,指的是五穀,田大一定多產五穀,這就是其名號的由來。祖父早年隨同曾祖父從事油作,後來才帶領弟弟們改開糧行,店名德義和,經營的業務項目,以糧食五穀買賣為主,逐漸擴展到棉花,糧上開花,這又與他的名號有著相當關連。

    德義和糧行,採家屬企業方式經營,由祖父負主要責任,總攬一切,二祖父諱藍田號玉珊,掌管門市買賣進出,三祖父諱甫田號粒豐,主持對外協調事宜,有關財務及會計,則請姑祖父張仲元號連三擔任,伯父玉樞襄助三祖父連絡,四叔玉柯為姑祖父助手,管理店中賬目,共同開創出一片基業。

有關德義和糧行的鼎盛時期,該是從民國初年開始,一直延續到七七事變,蘆溝橋抗日戰爭爆發,有二十多年。我讀高小的時候,祖父就要求,課餘到糧行打工,每天放學立即向四叔報到,一方面協助整理清潔,學習洒掃應對,一方面練習珠算,奠立數學基礎。對清潔維護最有趣的是擦拭煤油燈罩,那時湯陰還沒有電燈,都使用煤油燈,燈上的玻璃罩子,天天必須擦拭,一個房間一盞,要擦二十多盞,不用水全憑哈氣,大約一個多小時才能擦完。至於練習珠算,首先背九九乘法表,讀記斤兩歌,比如一兩六二五,二兩一二五,三兩一八七五,一斤十六兩正好一百,加減乘除都要熟練。

  由於糧行經營順利,家庭經濟逐漸步入小康,加以當時社會秩序安定,祖父們開始籌劃購置田地,整建房舍,常言有土始有財,購田置產,在農業社會是件大事,也是投資的最佳途徑,祖父確實費了不少心力。

  整建的房舍,分南北兩院,南院係糧行,北院為祖宅,修建後環境較感寬暢。新購的田地,多在城東南五里村、孔村一帶。記得夏日收割季節,陪同母親到田間撿拾零星遺落的麥穗,鄉人俗稱拾穗,陽光直射下,雖然汗流不止,與農民一齊忙碌,享受了田野樂趣。

祖父們年幼時,因家庭經濟條件限制,僅能就讀學塾,時間長短不一,尤其是祖父受教最短,卻都能刻苦自勵,力求學以致用。後來對於下一代的教育,則非常重視,父親輩堂兄弟六人,大伯最先受教新制學堂,父親於汲縣法文專科畢業,三叔就讀安陽育英中學,五叔更遠到河北保定育德中學,六叔則升入開封真光中學及河南大學,祇有四叔因身體關係不便外出,乃輔導學習財務會計,管理德義和糧行賬冊。

  正當德義和糧行奠定基業,迅速發展的時候,先後五年,竟有父親、大伯、三叔等三位親人,相繼英年早逝,使整個家庭,頓時籠罩起一片愁雲慘霧,可是祖父為了一家老小生計,依然強忍著淚水,鼓勵大家更要孳孳不息,努力以赴。父親是積勞病逝平漢鐵路局河南郾城車站任所,當時我年僅四歲,所知不多,祇記得陪同母親扶柩返鄉,祖父拉著我在靈前叩拜,跪了很久,還特別叮囑要聽話

,孝順母親。

  祖父因忙於糧行事務,對我的養育,完全託請母親處理,遇有特殊情形,才親自鼓勵教導,像我讀小學五年級時,參加全縣演講比賽,得到冠軍,回家後頗為讚賞,又叫給家人再講一次,尚發給獎品。爾後外出求學,行前總會諄諄教誨,一再告誡,除了致力學校課業外,亦要注意健康問題。

從許多回憶中,祖父在家中雖較嚴肅,帶我們外出卻是有問必答,充分顯示了他的親子之情。我考上初中那年,曾偕同到安陽洹上村袁宅及殷墟一帶參觀遊覽,增多見聞,洹上村是袁世凱退隱時居住過的別墅,前臨洹河,右傍太行,風景極為秀麗,後來經整修改成安陽高中校址。殷墟為商朝第十代君王遷都後的宮室,所以商朝又被稱為殷商。祖父鼓勵我一定要用功讀書,初中畢業再考安高,便可以住入袁大總統府邸,在參觀殷墟時,看到不少新出土的龜甲,問我可認識那龜甲上文字,我搖了搖頭,祖父哈哈笑了起來,說祖孫二人都是文盲。

  在安陽,我們住宿於鼓樓前的孟子興律師事務所,孟先生是湯陰大性村人,祖父的好朋友,鄉人們都心地善良,性情溫和,不喜歡打官司,但法律在主持正義,保障人權,當遇到不平時,常會向孟先生請教,二人談了不少法律訴訟的趣事,我在旁靜靜的聆聽,或許就是引起大學選讀法律系最早之興緻了。

  全家人每年有兩次重要集會,一次是除夕夜,吃過年夜飯,大家在老客屋分壓歲錢,向長輩們辭歲。一次是九月廿九日,曾祖父的華誕,為老人家祝壽。有一年除夕,祖父借機會講述了李氏「德義和」三字箴言,告訴家人,德義和不僅是糧行的名號,更是一個人修身養性待人處事的準則。

    祖父常說他讀的書不多,但是對於塾師教導的大學三綱領、八條目,中庸五達道、三達德,一直沒有忘記,還背了幾段原文,說明那以德為本,以義為利,以和為貴的重要。至於什麼是德義和,他歸納認為,德是德性、品德與操守,義是義行、道義與責任,和是和順、中和與協調,要大家一定要把握住德義三字箴言,這些話全家人聽後,都能拳拳服膺,牢記心頭。

  於曾祖長清公八秩華誕那年,曾擴大慶祝,並邀了同宗二曾祖長玲公的遺孀二曾祖母于氏,及八曾祖長治公共同參加,兩位老人家孤苦伶仃,全由我們家奉養,依民間習俗,尊稱二老奶與八老爺。祖父請他們與曾祖父母坐在一起,要家人行禮祝賀,共享天倫之樂。

  除了家人,祖父對親友以及社會,也多樂於照顧服務,因為自己出身寒微,

當親友遭遇困難,基於愛心,常會針對所需設法協助。記得有一年寒假返鄉,看

到一位徐先生,幫同祖父照料家中相關事宜,講話帶有湖南口音,並非家鄉親友

,經交談得知是軍中離退人員,同為基督教友,因健康問題,不能立即回家,但

以食宿無著,祖父則讓其居住菜園倉房,視同家人,一起生活,祖父說是上帝所

賜服務的機會。

  又想起在德義和糧行鼎盛時期,許多人曾勸說祖父出任商會會長,他則以擔

任會長,主持會議,自己學驗不足而婉拒,並力薦推選王時敏先生為會長,不過

在經費方面,德義和糧行全力支援,該算是對地方的另一種服務方式,而獲得大

家的敬重。

  三十六年寒假開學,臨別前祖父尚叮囑讀書要有耐性,並注意身體,誰知道

那次竟成永別,因為半年之後,受戰亂影響,老人家不幸去世,享年六十三歲,

祖父從小跟隨曾祖敲著梆子賣油,該算是一個苦工,可是大去之前,仍然遭到不

少折磨,由於宗教信仰,而告訴祖母,即將脫離人間苦海,回歸神的國度,住入耶和華的殿中,希望大家不要為之耽憂。

懷念祖父,連想到祖母,祖母和曾祖母,都為縣東石得村聞家,均被稱謂聞氏,聞姓係村内大家族,曾祖母家居村北,祖母家居村南,當年與祖父結褵,頗受曾祖喜愛,數十年來協助處理家中內部事務,秉持不忮不求精神,毫無怨尤,相夫教子,甚為家人及親友敬仰。

祖父大去時,我在開封於學校聽到消息,難過不已,長跪床前祈禱,恩求上帝賜福,讓祖父安息永生。祖母謝世之年,則因浪跡海隅,毫無所知,幸有母親在家,商請親友協助,將祖父母併同安葬於祖墳。

  兩岸開放後,曾把祖父母住過的三間老屋,加以整修,祖產祖業,建達四十多年,並以「懷多居」為名,表示對老人家們的感懷。之後,復於縣西小光村墓園立碑,刻製了李氏塋地墓穴分布圖,追思留念。

  就時間推算,祖父母離開我們已有數十個年頭,風木蕭蕭,白雲悠悠,在萬

千個日子裏,時時刻刻都在想念之中,雲天浩渺,夢魂縈繞,緬懷慈愛與恩澤,謹祝禱敬愛的祖父母,安息吧。              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﹝八十五年十月十五日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