感懷追思二、叔嬸帶給的溫暖

    新年剛過,春節就要來臨,這些日子天氣變化很大,忽冷忽熱,有時氣溫降至十度以下,亦許因為年齡日增,血液循環不良,腳後跟總會感到奇冷,於是趕快打開了鞋櫃,取出那雙禮服呢谷堆棉鞋,穿在腳上來回走走,溫暖了許多。

  早年在家鄉穿的鞋子,都是由祖母、母親、姨嬸們親手縫製,一年四季,經常可以看到她們在用棉布背晒,按照腳印大小剪裁,然後棉麻線衲串鞋底,底子太厚時尚需木槌敲打,鞋底完成再縫鞋面,鞋子分夾鞋、棉鞋兩種,棉鞋又以黑絨禮服呢谷堆棉鞋,最受喜愛。

  我穿的鞋,從小就由母親縫製,讀高中時才改穿皮鞋,但到了冬天,仍會穿著棉鞋,以禦風寒,過春節更穿起禮服呢谷堆棉鞋,四處為長輩親友拜年,其優點是走起路來沒有聲響,穿脫容易,腳踝舒適,美觀大方。

  七十六年兩岸開放後,第一次返鄉探親,談到鞋子,多已不再縫製,雖想購買谷堆棉鞋,縣城裏遍尋無著,路過鄭州,於市場內也未找到,後來五叔特別請鳳嬸趕工縫製了一雙,攜回台灣,每年冬季天氣最冷時,都會穿著幾天,享受一下叔嬸帶給的溫暖。

  談到叔嬸帶給的溫暖,先要說明,於前文也曾提到,我們家自曾祖父以降,是四代同堂,二十多口的大家庭,父親「玉」字輩堂兄弟六人,大伯玉樞、父親玉林,三叔玉楷、四叔玉柯、五叔玉楓、六叔玉彬。不幸當我四歲時,父親便績勞病逝郾城火車站任所,之後兩年,三叔於安陽求學參加足球比賽折腿,大伯外出經商染患惡疾,也先後去世,都非常年輕。我在家中,就全靠母親、祖父母、叔嬸們的養育教導,於大家庭愛的天地裏,逐漸茁壯長大。

  四叔的性情溫和,做事細心,精於珠算,祇因身體較為瘦弱,祖父們不願讓其再行外出,留在德義和糧行管理帳務,我小時候,也在糧行跟隨四叔,撥打算盤,學習洒掃進退應對儀禮。四嬸與母親為城東石得村靳氏同宗,四嬸為姑,母親屬姪,嫁到李家卻變成妯娌,對我更加照顧,春節到石得村拜年,兩個外婆家,看見小外孫都甚為喜歡。

  三十六年,家鄉遭逢戰亂,二祖父母率同四叔嬸、母親到開封避難,當時我正在河南大學讀書,又於花井街同鄉會館短暫共同生活。沒有多久,烽火又燒到開封,乃遠走江南各地,復輾轉來到台灣,因而音訊隔絕,失掉連繫,直到七十四年才又書信往返,知道他們受了不少磨折,祖父母及四叔嬸也相繼離開人間,不過四叔嬸的五位子女,也即堂弟美恩、恩慶,堂妹愛珍、美英、美苹,倒能刻苦自勵,力求發展,母親在家鄉的起居生活,得到他們不少照顧。

  五叔秉性耿直敦厚,學能均優,凡事循規蹈矩,曾告訴我,其求學受我父親的影響最大,尤其是對父親每天早晨孜孜不息,於院子裏朗誦法文的情形,永遠難以忘懷,還引用父親的話告訴我,學習任何語文,一定要熟讀背記,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。

最初五叔係隨同三祖父母,住在北院前進大客屋的北套房,後來後進堂樓建     成,正好他結婚,新居便選定堂樓一樓東間,祖父母則讓母親與我住在西間,以便隨時關注。五嬸係城南孔村鄉紳李華國的長女,李先生深具國學素養,又長於林牧,曾任縣農林試驗所場長,熱心地方公益,當孔村舉辦跑帷子舞蹈花會,或重要慶典活動時,常要五叔嬸帶領我們,前往孔村觀賞,以瞭解民間習俗,亦是一種潛移默化的教育方式。

五叔初高中,就讀於保定育德中學、河南安陽高中,受抗日戰爭影響未上大學,但是因為數學根基良好,曾先後在德義和糧行及縣合作社擔任會計,也曾於縣立師範學校教授數學,是一位教學極為認真的老師。

  抗日戰爭爆發時,我在精忠中學求學,將要升入初二,當學校被迫解散,不得已轉入民間學塾,等到社會秩序逐漸安定,受五叔鼓勵勸導,並向祖父建議,決定陪同六叔到北京升學,祇是年齡已大,不便再讀初二,乃以同等學歷,報考高二為目標,文史課目尚無困難,數理課目則全靠五叔補習指導,記得考卷試題,正好是五叔要求熟記的公式,得能順利錄取,完成高中階段學業。

其實不僅是課業輔導,在靈修及待人處事方面,五叔也多有期勉,除了闡述李氏德義和三字箴言外,更提出靈修要虔心、待人要誠心、服務要熱心、工作要盡心的四心原則,諄諄叮嚀。

  又如我於武漢臨大分發河南大學,依學校規定尚須參加轉學考試,經考畢返鄉等待放榜,恰遇縣政府奉命要設置訓練所,急需一位課程編排及訓育人員,參與籌備,五叔及泰運姑丈推薦我到所任職,雖一再說明以學業為重,他們卻認為能於待命期間,為家鄉縣政建設貢獻一分心力,該算難得機會,故也不便推辭,乃以編審名義,籌辦了第一期訓練,從開訓到結業,擔任大會司儀,設計精神佈置,整理學員研討紀錄等,工作極具意義。後來接到入學通知,請辭趕往學校報到,由於五叔們的熱心鼓勵,才得到一次對家鄉短暫難忘的服務機會。

  另如在學校就讀期間,得悉政府要舉辦司法官高等檢定考試,很想參加,可是考試科目較多,恐怕準備不及,有些猶豫,此時五叔正在開封省訓團接受合作人員訓練,勸導一定報考,讀法律參加司法官檢定,名正言順,要有勇氣,任何機會都該把握,以增進見識智慧,於是立即報名應試,尚考得良好成績,獲發及格証書。

  五叔於省訓團結業,無法返回家鄉工作,經申請改派河南省中部禹縣合作社任職,曾會同六叔到開封車站送行,拉著行李送上火車,扔緊握他的雙手不願放開,火車將要開動,才互道珍重再見,尚叮囑動亂期間更要定下心來讀書,想不到歲月磋跎,握別三十七後方再取得連絡。

  兩岸開放,從來信中得知,五叔與泰運姑丈們在禹縣、密縣工作了兩年,移居鄭州,四十年五嬸因產後風病逝,續娶鳳嬸,此期間母親特別到鄭州,與其全家共同生活,相互照顧,過了一段極為艱辛刻苦的日子。我曾詢問可還記得當年所教誨的四心,經回信說明一直為其堅持之理念,奉行的圭臬,始終未變。

    第一次返鄉探親時,五叔在家鄉火車站接我,兩人相互擁抱,一則以喜,一則以忿,高興的是分別三十多年得能再見,感傷的則是為什麼要我們骨肉分離,那麼之久。在家停留期間,承陪同拜訪親友,並與族人於德昭堂相聚,重行研究修訂了族譜,禮拜天還到北關教會聽郭萬春長老証道,郭長老依然精神奕奕,尚上台共唱詩篇二十三篇聖歌,以耶和華是我的牧者,我必不致缺乏,而且要住在祂的殿中,直到永遠,同表心聲。

  回程路過鄭州時,又在五叔家住了多天,探視娥姑,還由永成表弟帶領,遊覽了登封少林寺與中嶽廟。五叔家有美臣、美群、新民、新建、新歌五位堂弟,也是四代同堂二十多口的大家庭,從老四代發展到新四代,更具意義,為了我特別假電纜廠招待所舉行擴大餐聚聯歡,五叔高興的述說了許多往事,道及於移居鄭州之後,曾服務於合作總社、土產公司、舊貨經理部、向陽購銷站等單位,祇因誠心待人、熱心服務、盡心工作,頗受器重,有時生活雖然苦些,再靠虔心靈修,坦誠磊落,無怨無恨,精神上永遠快快樂樂。

  八十年暑期,偕同天怡返鄉,五叔看見孫女,更加高興,要下一代平日多加連繫,而使李氏家族能有進一步發展。感到遺憾的,該是八十二年接奉母親來台時,在鄭州機場航班變動,嫂弟未能見最後一面,兩人都懸念不已。

  五叔比母親早走了兩年,當八十三年得到五叔於九月十日蒙主恩召信息,接連幾天沉浸於無限哀思之中,未敢告訴母親,迨八十四年九月,遵命送其返鄉,與親友相聚,乃有所知,想不到三個月後,亦即元月三日,母親亦返歸天國。經率同桂黎、天任、天怡等回家治喪,舉辦告別追悼紀念儀禮,安葬完畢,專程到鄭州邙山五叔陵墓前拜祭,邙山與家鄉雖有一段距離,深信在天家,母親與五叔已經相會了。

  數十年來浪跡海隅,對叔嬸們帶給的溫暖,一直感念難忘,五叔所教誨的四心,也奉行不遺,即便退休之後,仍然為同鄉、為同學、為老同事,不計名利,擔任義工,加強服務,足慰在天之靈。

談到叔嬸帶給的溫暖,除了四叔嬸和五叔嬸外,豈能忘記六叔嬸,我與六叔的年齡相近,從小隨同到處生活學習,在台灣又相處六十餘年,對我照顧更多,情感愈加深厚,將另以專文記述了。

最後還要說明的,這幾天氣溫較低,室內外都異常寒冷,本文正是穿著那雙溫暖的谷堆棉鞋撰寫完成。 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﹝九十四年二月二十日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