政戰記談一、參與學校軍訓校閱有感

原載於民國四十六年二月檢閱報告集﹞

    軍訓是為軍事訓練的通稱,學校軍訓則係指對高中以上在校學生實施的軍事訓練教育而言。 

    我國學生軍訓教育淵源甚早,根據歷史記述,於黃帝時代,便曾以角牴、擊劍、射御、蹴踘、捶丸等教育訓練青年,期能健身衛國或習得一技之長。到了春秋戰國時代,孔子更倡導六藝,亦即以禮、樂、射、御、書、數為具體內容,建立起文武合一教育體系,而被推崇為至聖先師。從這種制度下陶冶出來的青年,不但文武雙全,而且德育兼備,所以漢唐盛世創建的功業,實可說是六藝教育的成就。但宋明之後,文武教育分途,社會風氣漸行重文輕武,文人不知兵,武人不讀書,一般知識份子,談心性而遠離現實,國勢就每下愈況了。

    民國建立,本著兵學家蔣百里所說「國民生活條件與戰鬥條件一致則強」的名言,即有意重整文武合一教育體制,但因帝制與復辟事件之起落,未能定案。直到十七年五月三日,日本人於山東境內引發濟南慘案,舉國上下震憤不已,政府為了抵禦外侮,保衛國家,乃於全國教育會議中,討論通過高中以上學校實施軍訓,女生則修習護理的建議,以鍛鍊青年身心,增進國防實力,並於十八年施行。二十六年爆發抗日聖戰,政府西遷,大規模的暑期集訓雖然停辦,在校軍訓仍由各學校自行負責,對學生愛國精神之激勵,收到相當成效,尤其是抗戰末期「一寸山河一寸血,十萬青年十萬軍」運動,影響更為深遠。

    抗日戰爭勝利之後,內亂未曾停止,烽火接連不斷,學校軍訓逐漸廢弛,青年武裝無形解除,局勢因而逆轉。政府播遷來台,進行全面改造革新,教育方面   決定恢復學校軍訓,四十年先由八所師範學校試辦,四十一年青年救國團成立,   軍訓工作則責成救國團辦理,並由內政、國防、教育三部,共同擬訂學校軍訓實施計畫,國防部則選拔優秀軍官,施以職前訓練,推展工作。四十二年行政院頒布高級中等以上學校軍訓實施辦法,七月起各高中職校全面實施,專科以上學校則至四十三年辦理,具體規定係男生實施軍事訓練及軍事管理,女生實施軍事及護理訓練,所需教材,亦由救國團編纂,報轉國防及教育部審定後印行。

    當學校軍訓全面實施後,為了瞭解各學校推行實況,發掘困難,檢討改進,救國團定期每年年終,舉辦業務檢查或校閱,檢查小組係邀請教育部、國防部、台灣省教育廳,會同救國團等四單位聯合組成。我於四十三年底調職國防部民事部門,承辦民事及兵役行政業務,與學校軍訓及預備軍官教育有相當關連,當四十四、五年,接到救國團邀約派員參與軍訓檢查函件,隨即會同聯三訓練部門,選派適當人員,共同參加檢查考察,四十四年稱業務檢查,四十五年稱軍訓校閱

,我亦忝列小組成員之一。

    檢查項目包括校閱分列式、體能表演、學科測驗、業務檢查、內務檢查、設備檢查等多項,實施方式分為舉行會報座談、軍訓檢閱、抽考測驗、資料檢查、個別訪問、意見徵詢等相機進行,救國團印製了各種表格,由檢查人員或校閱官視情形分別填記。

    四十四年係分配第一組,以台北市、縣學校為主,訪問檢查了台灣大學、師   範大學、法商學院、台北工專、淡江英專,以及台北市的建國、成功高中,師大附中,第一、二女中,師範學校和農、工、商職,台北縣的板橋、文山、樹林、華僑高中和金陵女中等。很難得的是淡江居浩然校長尚親自開車接送,陪同參觀   校區,講述了艱難創校經過,同時於樹林高中拜會了李振雲校長,李為河南大學   老校友,二十年即擔任河南最負盛名百泉鄉村師範校長,實施軍訓,把鄉村的教   育、文化、自治、自衛、農技、衛生融為一爐,蔚成典範。

    四十五年係分配第七組,以台南市、縣及高雄縣學校為主,訪問校閱了成功   大學,台南縣的新營、南光、北門、善化、新化高中,台南市的第一、二高中,台南師範,長榮中學,高雄縣的鳳山、岡山高中,旗山農校等。

    檢查校閱小組每組四人,原則由教育部選派之人員擔任組長,救國團人員協調作業,檢查後開會研討,提出報告建議,依據各組報告彙整,作為年度總結。軍訓課程時數,因高中及大專年限而有所不同,原則每週上課二至三小時,課程內容包括軍事學科、基本教練、戰鬥基礎訓練及女生護理訓練等。

    兩年來先後在五個縣市,訪問檢查了六所大專院校,三十多所高中及高職,整體觀感,看到在校學生,軍事操練學習認真,分列進行步伐整齊,內務整理井然有序,座談會議發言熱烈,實施學校軍訓不過四年,確已收到相當成效,如果進一步分析,可從下列各點說明。

  ﹝一﹞在思想觀念方面:無論是學校、家長或學生自己,都認為軍訓是時代所必須,教育原本就應該文事與武備兼籌並顧,而軍訓教育的精神,正是擷取六   藝教育的精神,要以禮樂陶冶品德,以射御教導技能,以書數發展知識,激發青年學生強烈的愛國心和責任感,建立起以國家之榮辱成敗,就是自己榮辱成敗的思想觀念。

  ﹝二﹞在生活習慣方面:從個別訪問及座談討論中,青年學生一再表示,二十世紀是科學群眾的時代,生活習慣不能再默守於自以為是的小天地裏,應該與群眾結合,學校軍訓即在教導如何過團體生活,所以在服裝儀容,禮節秩序以及進退應對上,都有很大進步,有的尚主動要求參加先鋒營等相關社團活動,以增進智能,立志作時代先鋒,勇往向前。

  ﹝三﹞在體能鍛鍊方面:學生人數眾多,個人體能狀況,因體質或家庭環境影響,互有差異,但一切要求以建康為主,學校軍訓與護理訓練,都可以鍛鍊強壯體格,振奮精神,配合軍訓而舉辦的體育競賽,更多助益,實施軍訓後,雖未專行辦體能檢定,不過平日患病人數比例降低,志願參加戰鬥營者遞增,足以証明學生體格已逐漸增強。

  ﹝四﹞在社會影響方面:學生在校求學,必須有良好教育環境,不受外界是是非非干擾,實施軍訓,不僅使在校學生愛國熱忱普遍提高,同時由學生影響家   庭,有時軍訓人員,因輔導服務,協助解決學生與家庭之間的一些疑難,從學校   家庭而擴及社會,對促進社會之安定,亦發揮了相當功效。

    學校軍訓有其階段任務,更有其遠程目標,實施初期難免遭遇一些問題,教學方法上亦有其再求精進之處,僅提出下列建議,供請參考。

  ﹝一﹞強化工作幹部:幹部決定一切,所謂強化,包括人力與素質兩方面,軍訓教官來源,係由國防部選拔,施以職前訓練後派任,有些學校的人力仍感不足,需要加強,又在大專院校中,對軍事學科之講授,專長最為重要,似可針對課目,舉辦相互觀摩研習,以提昇教學品質。

  ﹝二﹞充實教學設備:現代戰爭為科技戰爭,使用的武器,亦日新月異,學校軍訓,雖然仍以制式武器操作訓練為主,但對基層將來可能接觸之新式武器,則宜製作圖表或幻燈,介紹說明,提高學習興趣,有關教學設備,如果保管沒有問題,希盡量充實。

  ﹝三﹞結合預官訓練:兵役法將兵役區分為軍官役、士官役、士兵役三種,   青年學生在教育上接受培育,實應依其不同之能力,服相當之兵役,以盡國民義務,而如何使高中軍訓、暑期升學集訓、大專軍訓、預備軍官訓練等,相互結合,便於日後召集運用,至為重要,女生則可併同服任軍事輔助勤務研究。

  ﹝四﹞納入建制編組:學校軍訓工作繁重,實施初期責任更為艱辛,各學校配置軍訓人員,卻無單位編制,似欠合理,未來修訂教育相關法規,宜作全盤考量,各級教育行政部門,都應設置建制編組,而求權責相稱,又如軍訓學科既已列為必修,卻不計算學分,亦值得研究。

    兩年來,有機會參與學校軍訓訪視工作,對個人來說,是一種榮譽,亦算貢獻過一分心力,當隨同檢閱小組,進入每一所學校,看到軍訓及護理人員,愛護青年學生,教不厭誨不倦,全心全意奉獻於工作的精神,實在令人敬佩。

    整體而言,我國學校軍訓,是創立於革命情勢艱鉅的時代,成長於面對強敵侵凌的時代,重建於臥薪嘗膽力圖匡復的時代,四年多來,已經奠定堅實基礎,深信由於大家的共同努力,持續發展,必能在國家教育史和軍制史上,再寫燦爛新頁,樹立一個劃時代的新紀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