政戰記談四、顏習齋的四存思想
﹝原載於民國四十八年二月幹校高二十期論文集﹞
當年到北京升學,同時報考了大同及四存兩所高中,都蒙錄取,後來選讀了大同中學。四存則係為紀念明末清初大儒顏習齋先生而創立,對懸掛學校門口的存性、存學、存治、存人,八個大字標牌,仍然留有深刻印象。
顏習齋先生,原名元,字易直,因其設館教學之家塾,本稱思古齋,而後改稱習齋,便又採用習齋為號,為直隸博野縣北楊村人,出生於明崇禎八年,卒於清康熙四十二年,享年七十歲。父親顏昶,幼時家境貧困,被朱九祚收為養子,而改姓朱。先生四歲時,父親出走關東,失去連繫,八歲拜吳洞雲為師,吳精通武藝與醫術,對先生影響很大,十歲明朝滅亡,十一歲學作八股文,十二歲母親改嫁,失去天倫之樂。不過其事親至孝,有人告知其不是朱家子弟時,經向母親詢問証實,方才回歸故里,恢復顏姓。之後又到關外,迎還了父親遺體,為改嫁母親辦理喪事,依然披麻帶孝,親為安葬。
談到設館教學,除了在家鄉博野的思古齋等家塾外,後來尚受邀主持了肥鄉的漳南書院,院區齋舍前後十多進,規模宏大,正廳為習講堂,東邊第一齋為文事科,第二齋為經史科,設有地理學的專業教室,西邊第一齋為武備科,第二齋為藝能科,建立了許多製造設施,南邊另有理學齋與帖括齋,包括理、工、農、文、法、商、軍,堪稱文武兼重博古而又通今了。全院師生百餘人,共同學習研究,確為中國教育史上的絕響,可惜後來因為漳河發生嚴重水患,氾濫成災,難以繼續維持,習齋先生不禁感嘆的認為吾道終其窮乎,祇有辭別重回故里,水退後,院方雖然一再商邀,但以年齡及身體關係,一直無法成行。
一般說來,任何學術思想的發展,都有其時代背景,習齋先生開始求學時,原亦拜服於宋明以來陸、王、程、朱的學說,主張用靜坐以存心養性,既而感到空談玄思已不合時代潮流,對理學發生了懷疑,必須運用經世致用之學,才能富強救國,因而改弦更張,回復對周公孔孟正學的尊崇,進而與同好切磋研討,並教導學生。關於其學術主張、思想行為和日常生活感受,都可以從所有著作中瞭解,而最具代表性的,該是存治、存性、存學、存人四編。
存治編係其二十四歲時的著述,原名王道論,亦可以說是用王道思想來振興國家,而提出的政治主張,希望迅速恢復三代時的井田、封建、考試、選士和寓兵於農各項制度,使國家富強、人民安康起來。同時認為推行王道政治,必須人才集中,因勢利導,做到九典和五德,九典是除制藝、重徵舉、均田賦、勤農事
、徵本色、輕賦稅、時工役、靜異端、選師儒九大施政綱目,五德是躬勤儉、遠聲色、禮相臣、慎選司、逐佞人五種道德修養,果能如是,就可以超過漢代文景之治了。又當其於二十四歲之後,復提出一些政治見解,且用七個字使天下富庶
,就是經濟方面的墾荒、均田、興水利;六個字使天下強盛,就是軍事方面的人皆兵、官皆將;九個字使天下安定,就是社會方面的的舉人才、正大經、興禮樂,其實這些仍與存治編內容相同,都為極高明的政治理念。
存性編和存學編係其三十五歲時所作,存性編是理、氣、性、形的探討,較富哲學意味,存學編則在研究教學內容,以及做學問應採取的方法。
就存性編來說,主要在反對宋儒所持氣為惡而性或理是善的看法,認為假使說氣是惡的,那麼理亦是惡的,如果說理是善的,那麼氣亦是善的,沒有氣質,理就無所依了,二者應是合一的,以氣質之性為基礎,表現義理之性,不應用二分法。同時亦反對性之善惡是天生的說法,贊成孟子人之初性本善的主張,至於惡則係受外物引誘或環境感染的影響。其所以要為氣質辯護,乃是認為氣質係做事之本錢,非常重要,人人能發揮高尚氣質本能,都可以成為聖賢,因而希望大家存心養性,同時還列舉了樹木枝幹表裏如一,衣服如何受外來灰塵污染等一些實例,分析說明,更易瞭解。
就存學編而言,特別以尚書、禮記中的六府、三事、三物以及孔子四教,作為教學主要課目內容。六府是金、木、水、火、土、穀,三事是正德、利用、厚生,三物包括了六德之智、仁、聖、義、忠、和,六行之孝、友、睦、姻、任、恤,六藝之禮、樂、射、御、書、數,幾乎含蓋了中華文化大部分基本概念。同時表示,不立孔子四教文、行、忠、信,就不合於正道,不學習六藝,等於沒有學問。至於選擇教材,係以具有實用價值,尚武精神,可以陶冶性情者為重點,而達到文武並重,術德兼修的地步。有關教學方法,則更加反對強讀、玄想、靜坐,倡導注重習行,擇善固執,創造實踐。這些課目和治學方法,於主持漳南書院時,即已擇要把理想付諸實現。
存人編是其四十八歲時的寫作,較存治、存性、存學三編晚了幾年,不過當其二十六歲,入京考試,感化了一位和尚,便是用倫理道德,喚醒他的迷途,引起日後撰寫喚迷途的動機,後來把內容再加充實,而改稱存人編。主要係使用較為通俗的詞句,勸說和尚、尼姑、道士還俗,孝順父母,親愛家人,告戒儒者不要談禪,鄉民切莫信奉邪道,真要求道,亦應該求堯、舜、周公、孔子的正道, 由倫常中的孝字開始,從父子推及至夫婦、兄弟、朋友、君臣五倫關係,更一再強調沒有夫婦,何來僧道,希望僧道都能返回人倫,不做朝廷逃民,父母逆子,過有意義的倫常生活。又提出鞏固五倫關係,必須學好六藝,尤其是六藝中的禮樂,天下治亂,家國興衰,全在能否守禮,希望大家都能重禮樂、尊五倫、尚氣節、倡仁義。其四十一歲在博野設館教學時,曾與學生訂立二十項教條,就是從孝父母、敬尊長、主忠信、由別義、禁邪辟、慎威儀、習六藝、尚和睦等,都係為人處世之道,要求實踐遵行。
存治、存性、存學、存人四編,說明了習齋先生的政治、人性、教育、倫理思想,當明末清初,中國歷史上曾掀起一個反理學運動,其基本目標,是在挽救民族與文化厄運,一些知識份子,企圖運用心智,在思想上尋找一個新的出路,習齋先生便是其中一位重要代表,他們極力反對空談心性,要以躬行實踐,學以致用的精神,報效振興國家,贏得了世人的尊敬。
故鄉豫北,距漳南書院不遠,對一代儒學大師,是永遠令人懷念難忘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