神州覽勝一、六大古都巡禮

    八十年暑期,天怡考上大學,因為距離開學尚有一段時間,遂決定偕同到大陸一遊,順便返鄉尋根祭祖,主要行程,除了遊覽山水甲天下的桂林外,則是要作我國歷史上的古都巡禮。

九月六日上午出發,過境香港,傍晚時分抵達桂林。桂林位於廣西省北部,地當桂江水運起點,原為廣西省省會,市區內外種植了很多桂樹,因而被叫做桂林,雖然是個山城,卻也兼具江城風光,並已發展成頗富盛名的觀光城市。

    在桂林停留了兩天,頭一天參觀遊覽了獨秀峰、疊采山、七星岩、象鼻山,第二天則以暢遊灕水風光為主。

    獨秀峰位在市區東北,孤峰聳立,直上青雲,循著山徑登上峰頂,全城景色盡入眼底。疊采山山石層層橫列,彩翠相接,很像積疊的綵錦,明朝張同敞和瞿式耜抵抗清兵,據守桂林,後來城破都在山中殉難,古寺裏立有二人牌位。

    桂林的山洞有三十多座,而以七星岩洞最大,其中奇形怪狀的岩石,不可勝 數,岩縫水珠滴落,形成垂纍的鐘乳,在燈光照映下,宛如進入翡翠冰宮,洞內有一深潭,潭水可以通到湘江。不過使我印象較為深刻的,則是那塊富有歷史意義的宋朝元祐黨人碑,把禁錮終身黨人的姓名,都鐫刻其上。離開七星岩,轉往象鼻山,站立江邊遠眺,那山確實很像一頭大象,伸出長長的鼻子,向江中吸水,鼻子與軀體之間,形成一道拱門,別有一番情趣。

    灕水就是桂江,於碼頭搭上遊艇,沿著灕水南下,綻藍的江水,飄浮的雲霧

,水山倒映,風景確實美麗。到達陽朔,已是下午,大家走過那條依山傍水而建的街道,在小店購了一些土產,作為紀念。

    九日於晨曦中離開桂林,十時降落上海虹橋機場。上海是此行的中繼站,僅參觀了黃浦公園和城隍廟,黃浦江口停泊了不少大型遊輪,遠處可以看到點點帆影,城隍廟附近已經發展成一個綜合商場,市區內車水馬龍,行人如織,不愧被

稱為十里洋場,傍晚搭上滬杭甬觀光號列車,午夜到達浙江杭州。

    杭州位於錢塘江口,是大運河的終點,南宋時都城,湖山靈秀,交通便捷,馬哥波羅東遊,便稱讚它是世界上最繁榮而且又具有文化氣息的城市,在杭州參觀遊覽了西湖、岳王廟及靈隱寺。

    西湖三面環山,最令人留連的當推十景,曾漫步蘇堤、白堤,並搭乘畫舫,駛向小瀛洲三潭印月,湖水清波如鏡,然後繞經荇藻交互的曲院風荷,綠絲倒掛的柳浪聞鶯,以及花港魚躍、斷橋殘雪。而於白堤碼頭下了畫舫,進入岳王廟,廟右側為岳王及岳雲墓,墓前有秦檜夫婦等跪像,四周遍植蒼松翠柏,氣象莊嚴肅穆,香火鼎盛。靈隱寺在靈隱山下,清朝康熙曾賜名雲林寺,八百羅漢堂的羅漢塑像,個個栩栩如生,寺前有座冷泉亭,泉水清冽,寺後則有飛來峰,傳說是由印度飛來的。

    人常說上有天堂,下有蘇杭,遊罷杭州,隨即轉往洞天福地的另一角落蘇州。到達蘇州,已屆掌燈時分,辦妥住宿手續後,就坐三輪車至玄妙觀觀賞夜市,三十七年隨河大南遷蘇州,也曾由閶門到玄妙觀巡行,而今觀內已經看不到民間曲藝表演,倒是觀前有幾家小吃攤的叫賣聲,依然不絕於耳。

    蘇州城區格局方正,天然環境優美,尤其是典雅的庭園設計,最富盛名,上午先後參觀了滄浪亭、獅子林、拙政園、留園等四大名園,它們分別代表著宋、元、明、清四個朝代的藝術風格,反映出我國傳統文化中的精髓和內涵。下午前往郊外風景區虎丘及寒山寺,虎丘為吳王闔閭埋葬的地方,入口處是劍池,池畔亭台立有顏真卿所書虎丘劍池石刻,筆法蒼勁有力,由亭左向上,經鴛鴦塚、憨憨泉,即達最高處的那座寶塔。寒山寺靠近楓橋,原名妙利普明塔寺,後來唐代詩人寒山、石得曾居住其中,因而改稱寒山寺。更以詩人張繼所作楓橋夜泊一詩的傳誦,讓古剎越發感到名聞遐邇,大雄寶殿前鐘樓,懸掛著一幢巨鐘,都好奇的依序撞擊了一下,以體驗夜半鐘聲到客船的意境。

    此行第四站是南京,南京山川靈秀,諸葛武候描述它據龍蟠虎踞之雄,依負山帶江之勝,因而從孫吳開始,先後有十個朝代,建都南京。經於晨霧瀰漫中,參觀了長江大橋,接著奔向中山陵,陵道口建有一座石坊,穿過石坊便是松柏交夾的石階墓道,默默的數著,上了二百九十個台階而到達祭堂,經銅門進入墓室,國父靈襯就安葬在中央石槨,曾環繞向一代偉人行禮致敬。

    十三日傍晚到達北京,參觀遊覽行程,計為兩天,第一天為故宮及頤和園,第二天前往長城和明十三陵。對於故宮、頤和園,早年在北京讀書時,即曾參遊

,此次由家人陪伴,心情更加愉悅。

    故宮坐落於市區中心,為明、清兩代皇宮,北有天然屏障景山,南有金水河,構成依山面水的格局,正門為午門,後門為神武門,由午門進入時,但見各宮殿都是黃琉璃瓦頂,青白石底座,雕樑畫棟,金碧輝煌,不過大家最感興趣的,則係乾清宮寶座上那塊正大光明橫匾,因為它與清代的宮廷內鬥,甚有關連。出了神武門,曾到景山明崇禎帝自縊的槐樹前憑弔。

    位於西郊的頤和園,是一座山石嵯峨,碧水清流,亭台樓榭散布於花樹之中的御花園,乾隆年間,為了替皇太后祝壽而興建,原名清漪圓,英法聯軍到達北京時曾有損燬,光緒年間重加整修,而改名頤和園。全園大體可分為,以仁壽殿為中心的政治活動區,以玉瀾堂為主體的生活居住區,以萬壽山和昆明湖組成的風景遊覽區等三個區域。進入時,仁壽殿旁戲樓,仍在播放國劇中的鑼鼓聲響,長廊中有不少彩繪,都係出自名家手筆,長廊西端清晏舫,彷彿一條停泊水岸的大石船,登佛香閣遠眺,整個昆明湖的景色,都能看得清清楚楚。

    第二天起得很早,因為要遊覽距市區較遠的長城與十三陵,萬里長城綿亙在 北方,居庸關附近一段,為重要觀光景點,關凡四重,出了中關,就是八達嶺,長城即依循著八達嶺山勢而建構,於關口登城,有東西二坡,東坡平緩,西坡陡峭,大家鼓起勇氣沿西坡而上,回頭下望,祇見群山疊嶺,渺茫無涯,一彎彎城墻蟠踞山巔,真是雄偉,不禁體會古人築城和將士守城的辛勞,如今長城雖已失去原來功用,但其所蘊藏的光輝燦爛之文化藝術,和獨具特色的自然景觀,將永遠屹立於中華大地。

    十三陵距離居庸關不遠,明朝自成祖到思宗,有十三位君主埋葬於此,因而稱之十三陵,其中長陵規模最大,永陵、定陵次之,思陵最小。乘車先在陵區環繞一周,然後參觀對外開放的定陵,定陵係神宗朱翊鈞和孝端、孝靖兩宮皇后的慕穴,深入地下,從墓門、寶座到棺床,都是用漢白玉彫砌而成,展示室裏,陳列了王后使用過的鳳冠霞佩、綾羅服飾和一些罕見的金銀珠玉,許多遊人都在感嘆,萬人之上的帝王,生時已經享盡榮華富貴,何以死後仍那麼麋費。

    十六日上午,於細雨紛飛中,送桂黎、天怡隨團前往西安,我則搭乘午夜直快火車返鄉,先與母親相會,以免老人家罣念。十八日又南下鄭州,把二人接到家鄉,她們係在西安、洛陽各住一晚,遊覽了大雁塔、碑林、兵馬俑、始皇陵、龍門石窟、少林寺和中嶽廟,這些地方,我前幾年多已參訪。

    西安位於陝西省中部,是秦、漢、隋、唐各代的都城,曾由寶珍妹引導登臨市中心的鐘樓、慈恩寺大雁塔,瞭望全市景色。孔子廟後面的碑林,藏有歷代碑石,堪稱中華文化一大寶庫,並參觀了驪山附近的兵馬俑博物館、秦始皇墓塚陪葬坑,六千多件與真人真馬一般大小的陶俑,排列威武,蔚為奇觀。

    洛陽為中原重鎮,是我國歷史上的九朝古都,所謂河洛文化,即係導源此一  區域。兩岸開放,第一次返鄉探親時,回程由洛陽搭機,順便遊覽了白馬寺和龍門,白馬寺在洛陽城東,相傳是東漢明帝派人到印度取經,用白馬駝回,修建了此寺,寺前塑製了一匹白馬為記。龍門則在洛陽城南,有石窟一千三百多個,佛像九萬餘尊,規模宏大,氣勢磅礡,雕刻精湛,被譽稱世界古典藝術寶庫。  

   少林寺位於登封少室山北麓,為一座充滿傳奇色彩的寺廟,唐時寺僧曇宗幫助李世民作戰,立下功勞,被封為大將軍,廟宇因而得能迅速發展,成為天下第一名剎,寺旁塔林型式各有不同,更是一大奇景。中嶽廟在少林寺東邊,坐北向南,七進院落,翠柏掩映,尚可遙望中嶽嵩山上的大殿。

    接桂黎、天怡回到家鄉,最高興的莫過於母親,老人家等了半個世紀,終於三代重聚,停留期間,尚參觀了城內精忠岳廟,城北羑里文王廟演易台。

    五天後,依依不捨的與老母親話別,搭車轉往開封,開封古稱大梁或汴州,戰國時代,即是魏國都城,北宋時更據以建都,人文薈萃,歷史悠久,名勝古蹟很多,較有名的則為城東北角鐵塔,西北角龍庭,大南門裏相國寺。

    鐵塔建於宋仁宗時期,高十三層,龍庭為北宋皇宮遺址,本已傾圮很久,後經重行整修,恢復了舊有皇宮氣勢。相國寺的殿宇寬敞,一年四季,香火不衰,尤其是那尊千手千眼大佛,最受信徒崇拜。

於開封住了一晚,轉到鄭州,廿日結束全部行程,經香港返台。天怡一直興奮不已,總是在說,不到三個星期,就能遊遍山水甲天下的桂林,東方威尼斯蘇州,還有歷史上的六大古都,已往祗是從教課書本中對之一知半解,而今身臨其境,看到每個城市不同風貌,真是收穫豐碩,對於我來說,當然也是一次極有意義的古都漫步巡禮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