神州覽勝七、美哉三晉走千里

    山西位於華北西部黃土高原,因為在春秋戰國時期,地屬於晉,所以簡稱為晉,後來韓、魏、趙分晉,而被叫作三晉了。三晉是華夏民族的搖籃,很難得在九十四年春暖花開季節,有機會到三晉南北,作了十日參訪旅遊。        

由香港轉機太原,第一個落足點榆次,隨即參訪常家莊園,莊園建構奇巧,氣勢輝煌,磚木石雕精美,書畫珍藏極為豐富,是一處寬宏的家族書院,繞行園區,無異走進了五千年文化燦爛的藝術殿堂。

    第二天,於榆次經長治前往晉城,長治古稱上党,為神農氏嚐百草、興稼穡的所在地,車輛繞行迴腸山道,景色迷人,但最終目的地,是要觀賞晉城之西的蟒河風景區,還有華陽山腳下的皇城相府。

    蟒河風光,不亞於桂林山水,極目遠望,峽谷峰巒若隱若現,幽谷中藤蘿密佈,另有一番風貌。皇城相府是清康熙皇帝老師陳廷敬府第,建築分內外兩城,內城稱鬥築居,外城叫中道莊,全部大型院落十六座,房屋六百多間。

    我們由中道莊進入,登上西側七層河山樓俯瞰,整個相府,墻中有墻,城中有城,院中有院,堡中有堡,真是巍峨挺拔,氣勢恢宏,其中尚留存皇帝的御書和詩文,都有很高的觀賞研究價值。

    在我國歷史上,孔子為文聖,出生山東曲阜,關公為武聖,出生山西解縣。關公故里,修建有關聖家廟及第一武廟,離開晉東南的晉城,立即趕往晉西南的運城,因為關公故里解縣,已經改制為運城市解州鎮了。

    關聖家廟又稱關帝祖祠,位於解州常平村,背靠鹽湖,面迎條山,廟前有三座排坊,中間那座書寫關王故里四字,主殿叫重寧殿,供奉彩塑關公神像,沿中軸線有六進殿宇,聖祖殿奉的是其始祖以次到父母,午門東南邊,有一座八角七層磚塔,塔下有井,相傳是關公父母死難的地方,取名忠義塔。

    天下第一武廟坐落解州鎮城中,距關聖家廟大約十公里,兩廟修建年代相差不多,祇是廟宇的規模,要比關聖家廟大得多。主廟南面還修建了結義園,又整個廟宇建構,包括了一大殿堂,兩處戲台,三方御匾,四間祠堂,六棟樓閣,七座牌坊。一大殿堂即主殿崇寧殿,兩處戲台一在雉門,一在御書樓,三方御匾分別由康熙、乾隆、咸豐皇帝書題,四間祠堂位雉門兩側,東邊部將祠、崇聖祠,西邊追風祠、胡公祠,六棟樓閣就是鐘樓、鼓樓、刀樓、印樓、御書樓、春秋樓,春秋樓又叫麟經閣,供奉了關帝夜讀春秋的塑像,七座牌坊除了萬代瞻仰坊為石坊外,其餘都是木製,其中又以春秋樓前的氣肅千秋坊,最為高大氣派,長年吸引了萬千信眾和觀光人群。

離開解州,搭車前往吉縣黃河壺口瀑布。黃河於綏遠省由東向南,在山西省西北河曲飛騰而下,好像一把利劍,將秦晉黃土高原劈為兩半,滾滾河水通過數百公尺的峽谷,往南奔瀉,到了吉縣附近,河谷逐漸縮小,水勢反而更猛,巨浪翻滾,急流噴壁,那就是中外聞名的壺口瀑布,我們到達時,已近傍晚,正好陽光斜射,顯現出七色彩虹,看到了水裏冒煙,霓橋通天的奇景。

    遊罷壺口瀑布,經臨汾轉往晉中。臨汾之北是洪洞,小時候曾祖父常講,我們是明朝洪武年間由洪洞移居河南,要問祖先何處來,山西洪洞大槐樹,因而當路過洪洞縣時,特別在廣濟寺大槐樹下短暫停留,以求瞭解當年移民史略。

    晉中地區觀光景點很多,初到榆次那天,就參觀了常家莊園,再度返回,又先後遊覽了王家大院、平遙古城、雙林寺、鎮國寺、喬家大院。

王家大院在靈石縣,地處晉中盆地綿山腳下,是太原王家後裔,靈石四大家族之一,靜升王氏的住宅建築群,涵蓋了三道老巷、四座古堡、五間祠堂和一條店舖林立的長街,大院裏尚有院與院間連接通道,構成一個巨大的王字,在我國古老建築中,院與園的範疇不同,造院重在禮儀尊卑,建園講究詩情畫意,王家大院已將二者融為一體,而被稱為華夏民居中的第一宅第。

由靈石過介休,再向北即達平遙,平遙古城,是大陸上保持最完整的明清時期古城,雖然始建於西周,一直到明洪武年間,方擴建為現行規模,有六座甕城城門,三千個垛口,七十二個敵樓,據說是孔老夫子教化弟子中七十二位賢人的象徵,整個城池形勢很像一隻烏龜,因而又稱龜城,已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,確認為世界歷史文化遺產。

    古城以南大街為軸線,鼓樓為中心,採取左城隍、右衙署,左文廟、右武廟,東道觀、西寺院的對稱布局。西大街是一條歷經滄桑的老街,山西第一家專營異地匯兌和存放款的商號日昇昌,就在這條街上,門墻高深,重舍堅固,在城內尚繞道老鏢局,於展示室內參觀了清朝華北保鏢行業使用過的兵器和鏢車。

    雙林寺在平遙城西橋頭村,係北魏時期興建,經不斷整修,有釋迦、千佛、羅漢、閻王、菩薩等十座殿堂,寺院外表很像一個富族院落,四面高墻圍繞,殿宇佈局嚴謹,琉璃瓦頂,燦爛奪目,殿內大大小小兩千多尊神祇,都是古代藝匠用紅泥精心塑製,許多考古學者,一致認為它是東方彩陶藝術的寶庫。

    至於鎮國寺,則在平遙城東郝洞村,創建於五代時期,分前後兩院,看來整齊古樸,其主體建築萬佛殿更是造型獨特,平面正方形,殿頂歇山式,該算現存五代時期,惟一木構殿堂,後院三佛殿中有不少明代壁畫。

    平遙北面是祁縣,喬家大院正位於祁縣喬家堡,從高空俯視,整個院落,猶如一個象徵大吉大利的雙喜字,分有六個大院,內套廿個小院,三面環街,形如城堡,大門坐西向東,門口掛了兩塊標牌,一塊是中國民居藝術館,另一塊是山西祁縣喬家大院。實在說,喬家大院之所以聞名於世,不僅是它建築宏偉壯觀,所使用的磚木瓦石,也都工藝精湛,自從開闢為民居藝術館後,又增添了許多民俗器物,更盈得皇家有故宮,民宅數喬院的讚譽。

    參觀過喬家大院,接下的遊程是晉祠、山西博物館,再轉忻州市。晉祠在太原市西南懸甕山,以祭祀西周晉國開國諸侯唐叔虞而得名,晉祠的美,在山、在樹、在水,滿山黃花,徑幽香遠,最引人注目的是兩株周柏和唐槐,周柏的樹幹挺直,唐槐的綠葉如蓋,另有一泓深潭,潭水源出難老泉,刻有石碑,祠內主殿是聖母殿,供有宋代泥塑聖母像及四十二位侍女,個個豐滿俊俏,殿前是一處方形荷花魚沼,再向前是朝陽洞、三台閣、水母樓等,各具不同情趣。

    山西博物館位於太原市中心,共有十二個展覽廳,分門別類,展示各種歷史文物,陳列不少瓷苑藝花,是一個博大精深的文化殿堂。

    下一站遊覽的重點是五台山,五台山位居四大佛教名山之首,地處五台縣台懷鎮,境內有五座高聳險峻的山峰,各有一個詩情畫意的名字,像東台望海峰,西台掛月峰,南台錦秀峰,北台葉斗峰,中台翠岩峰,可是登到最高處,反而平坦寬闊狀似壘台,因而被稱為五台山。山中寺廟以顯通寺規模最大,殿宇四百多間,帶有宮廷色彩,其中一間全無樑柱,被稱無量殿,較為奇特,又與顯通寺並稱五大禪林的,則是塔院寺、菩薩頂、殊象寺、羅喉寺,絢麗多姿,各有千秋,塔院寺內的大白塔,直立中庭,光華四射,菩薩頂的屋脊,舖蓋了黃金色和孔雀藍琉璃瓦,閃亮耀眼,殊象寺有五百尊羅漢,確為特殊景象,羅喉寺後殿的那大木蓮花,可以自由縮放,都令人蔚為奇觀。

    渾源恆山和應縣木塔,都在五台山北面,之後沿公路,先到應縣城西北,參觀那座形體高大,結構精巧,保護完整的古老木塔,古塔建於遼代,塔身五層六簷,各層塑有佛像,外簷懸掛風鈴,曾登上木塔最高層,眺望塞北風光。

    恆山在渾源縣城東南,係五嶽中的北嶽,是道教聖地,北坡遍佈莽莽蒼蒼的松林,南坡則有多處古代帝王祭祀修建的廟宇和道觀。乘坐巴士穿過金龍峽谷,在停止嶺下,正是當年恆山道士迎接秦始皇登山的地方,踏循小徑而上,雲霧迷漫,被稱十里雲路,一直通往主廟恆宗殿,再向東北,登臨恆山極頂,就是會仙崖的會仙府,仙殿外尚有玉皇閣、御碑亭及琴棋台等不少景觀。

    下山時,又回到金龍峽谷,並且遊走了那陡峭絕壁懸空寺,南端為寺廟,北邊是懸樓,上載危岩,下臨深谷,頗有凌空欲飛的感覺,當地人有幾句順口溜形容說,懸空寺,半天高,三根馬尾把它吊,正好道盡它的驚險。

    遊罷恆山,趕抵大同市,大同是山西東北部的門戶,曾係北魏王朝的都城,在大同則以遊覽雲崗石窟為重點,順便參觀了九龍石壁和華嚴寶寺。

    雲崗石窟位於大同西郊,武周山南麓,現存洞窟四十五個,石雕造像五萬多尊,依照開鑿時間可以分為三期,早期為曇曜五窟,是雲崗藝術之精華,尤以第二十窟釋迦牟尼坐像,堪稱代表作品,中期有十一窟,第五窟的中央坐佛,是石窟中的最大者,第一窟內建有方形塔柱,四壁浮雕、小塔和殿宇,可供研究建築形制參考,其餘各窟為晚期,以第五十窟的幢倒樂神浮雕,較為突出。

    大同素有龍壁之城的美稱,我們專到東大街,參觀了那座具有代表性的九龍壁,九條大龍用玻璃瓦砌成,五彩絢麗,姿態飄逸,壁前有一方池水,九龍倒映其中,水搖影動,神龍搖搖擺擺,狀似飛舞,大家高興得鼓掌叫起好來。

    華嚴寶寺坐落市區西南,為遼代皇室家廟,寺內主要有大雄寶殿、薄家教藏殿等廳堂,佈局都是坐西朝東,在其他廟宇中極為罕見,大雄寶殿正中央是五方佛,西側是二十天王,四周繪有壁畫,薄家教藏殿為儲存佛經的殿宇,另保存有遼代塑像三十多尊,表情自然生動。

    受回程飛機時間限制,在大同未敢久留,當晚即搭車趕回太原,第二天由武宿機場搭機,經香港返回台灣,縱橫千里遊三晉,一直留有深刻的印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