神州覽勝三、訪曲阜登泰山遊濟南
新鄉為豫北重鎮,每次返鄉探親,由鄭州搭乘汽車回家,都會經過新鄉,見到城鄉建設,進步神速,於南郊並修建了一條鐵路,直通山東。八十四年九月送母親返鄉,順便作了一次走訪孔子故里曲阜,攀登泰山,漫遊濟南的旅行。
十月六日早晨於新鄉南站搭車,下午五時到達山東兗州,走訪曲阜。先要在兗州落腳,曲阜位於魯西平原,原有五個城門,南門旁的崇信門暫行關閉,剩下南、北、東、西四門,南門是孔廟入口,北門外孔林乃孔子家族墓葬地,孔廟之東的孔府,係孔子後代嫡長孫居住的地方,三者併稱三孔。
孔子是中華民族精神象徵,他的儒家思想,影響了我國數千年文化,是一位偉大的教育家,而被尊為萬世師表。後人為了紀念偉大的至聖先師,乃於全國各地遍建孔廟,其中最具規模的,首推孔子誕生地曲阜。
在曲阜我們穿過萬仞宮墻的城門,和金聲玉振的牌坊,進入孔廟,孔廟前闢有寬闊的神道,前後九進院落,布局嚴謹,左右對稱,前三進都是松柏夾道之庭院,建有櫺星門、聖時門、弘道門和大中門,第四進為奎文閣,珍藏了歷代帝王御賜之圖書,第五進有十三座御碑亭,第六進為大成殿,是孔廟主體建築,飛檐枓栱,殿宇輝煌,中央供奉了孔子塑像,入口處為大成門,前面有一座涼亭,署名杏壇,東廡有一間詩禮堂,孔子於其中告訴過孔鱧,不學詩無以言,不學禮無以立,堂後有一口水井,井邊斷墻叫作魯壁,壁中曾發現藏書,引起過古今文之爭,第七進為寢殿和空院,神庖在東北角,神廚在西北角,最後一進為聖蹟殿,陳列了明代線刻孔子周遊列國的石畫,和多幅孔子畫像,有人說總計該算八進院落,就看是如何區劃了。
從孔廟向東,由一個高懸聖府匾額大門進入,即為孔府,是孔子嫡系長孫,歷代衍聖公的住宅,所以又叫衍聖公府,在布局上,沿用中國傳統的前堂後寢制度,分中、東、西三路。中路也是前後九進庭院,前為衙署,後為內宅,東路名東學,前部為客房,後部為家廟,西路名西學,前部為衍聖公讀書、學詩、習禮的軒堂,後部為會友的花廳,總共有四百多間亭堂樓閣和一個後花圓。
出了孔府轉往孔林,孔林又稱至聖林,是孔子及其後裔的家族墓地,前後延續使用兩千多年,埋有墓塚十餘萬座,而且保存完好,正門立有至聖林木坊,並有一對威武的石獅鎮守,門前神道平直,與曲阜北門相連,神道中部尚建有六柱五門的萬古長春石坊,兩側遍植檜柏,東西碑亭遙對,看來十分氣派。
孔子的墳墓,在林園中部偏南,半圓造型,東側為兒子孔鯉墓,前方為孫子子思墓,採去取攜子抱孫的葬法,由一帶紅墻圍繞,象徵著三代親生骨肉,生前死後都團結一起,永不分離。這或許僅是一種代表性組合,因為再下各代墓地方位,究竟如何排列,就難以分辨,於幽深的叢林中,繞行一周,還看到孔子第六十四代孫,以著述桃花扇而聞名的孔尚任墓塚和石碑。
三孔建築群,歷史悠久,保有很多珍貴資料,不僅是為內容極為豐富的文化遺產,而且為深具價值的自然遺產,其中像先師手植槐、漢柏、魯楷、五相抱槐等,都堪稱稀世珍寶。
午後轉車逕奔泰安,先行參觀了岱廟,歷代帝王到泰山封禪告祭,都係在岱廟中舉行大典。廟內天貺殿,巍峨雄偉,金碧輝煌,與北京故宮太和殿,曲阜孔廟大成殿,並稱為我國現存最大的三座宮殿。殿內泰山神啟蹕回鑾圖,傳為宋代壁畫,描繪泰山神出巡、回歸的宏偉場景。
泰山古名岱宗,雄峙於魯中平原東側,由西向東,沿著黃河南岸綿延兩百多公里,橫跨泰安、濟南兩市。所謂岱,意即大,宗是長輩,也正指明泰山是眾岳中的尊長,山頂上留有仰頭天外和五嶽獨尊的石刻,許多人描述它有擎天捧日之姿,拔地通天之勢,實不為過。
出岱廟北行,建有一座岱宗坊,為泰山大門,由此步步登高,沿途谷深峪長,潭靜瀑飛,峰迴路轉,而漸入佳境。我們為了爭取時間,搭乘新建的纜車,直達中天門,從岱宗坊到山頂,中天門正係中點,常言有得必有失,因而犧牲了一些觀賞半山下景點的機會。
中天門的伏虎廟中,供奉著一尊黑虎神像,像前臥有二虎,據說係專用鎮壓山中的兇猛野獸和妖魔鬼怪。出廟門上坡,到達斬雲劍與雲步橋,再向前乃是五松亭,秦始皇當年曾在松樹下避雨,不過五棵松樹現在僅剩下三棵,倒是西坡上另棵老松,形狀如傘,下有一枝低垂,迎風搖曳,好像在與遊客招手,那正是望人松,又稱迎客松。接著穿越了朝陽洞,歷經十八盤險坡,登上南天門,再向上則為玉皇頂。玉皇頂也即岱頂,又稱天柱峰,為泰山的最高區域,上有天街、碧霞祠、唐摩崖、無字碑、觀日峰、玉皇宮等名勝。碧霞祠該算全國最大、最完整的女神廟,以玲瓏精巧的銅鐵鑄件稱著,在白雲繚繞中無異是一座天上宮闕。當爬到玉皇頂那塊拱北石前,不禁高興得大喊,我們登上泰山之巔了。
泰山山巒疊起,風光秀麗,諸多名勝,都是以主峰玉皇頂為中心,呈放射性分布,亭台樓閣不計其數,碑碣題刻觸目可見,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渾然一體,蘊藏著秀麗幽曠奧妙等多樣美的形象。
暮色蒼茫中迴轉下山,由於上山時間選擇,沒有看到日出,不過意外收穫,乃是在中天門等候纜車時,卻觀賞了落日餘暉與晚霞夕照的景象。下山到達泰安站,正好有一班汽車開往濟南,連忙上車,可能係連日奔波,有些疲倦,矇矓中竟然睡著了,直到車子開進濟南市區,方才清醒,當晚住入泉城飯店。
飯店規模雖然不大,鬧中取靜倒還整潔雅緻,所謂泉城,豈不正是濟南的寫照,飯店正廳掛著一張大型濟南地圖,介紹說明濟南係依山傍水,沃野千里,為津浦與膠濟鐵路交會之處,堪稱華北重要交通樞紐,在歷史上,周朝屬於譚國封邑,後來齊桓公滅譚,開始築建城池,形成邊防要塞,漢景帝時,有見它正好地處濟水南邊,才正式改名濟南。
許多人都講,濟南的勝景,有一泉一湖又一山,一泉是趵突泉,一湖是大明湖,一山就是千佛山,我們在濟南的旅遊行程,也是以這三個景點為主。
劉鶚在老殘遊記中,描述濟南家家泉水,戶戶垂楊,山水潛蘊地下,噴湧而出,便形成清澈泉流,其中最有名的就是趵突泉,由泉城飯店過樂源橋頭,聽到潺潺的水流聲響,沿著溪水再南行,就到達趵突泉公園東門,從前這一帶原為百藝雜陳的鬧市,很像南京夫子廟,開封相國寺,於今卻已整建成一片極為雅麗幽靜的公園,趵突泉在公園中心區域,趵字的解釋謂跳躍或爆發,而趵突泉,意指泉水突然由地面跳躍爆發出來,早年水盛能夠噴冒三尺,後來逐漸轉弱,我們所看到的,僅是水池中串串微弱汽泡,和四周所激起的漣漪了。
趵突泉附近,尚有漱玉泉、柳絮泉,水絲更細,漱玉泉係以李清照的漱玉詞而得名,泉旁建有李清照紀念館,李為濟南人,出身書香門第,是文學史上一位才女,號易安居士,十八歲時嫁給趙明誠,生活美滿,之後因靖康之難,金人入侵,四處漂泊,作品中流露出今昔無常的感傷,像在趙明誠死後,她寫的祇恐雙溪舴艋舟,載不動許多愁,以及尋尋覓覓,冷冷清清,悽悽慘慘戚戚,連疊十四個字的聲聲慢,都是震驚詞壇不朽名作。
從趵突泉右側馬路,走向西北,看到了大明湖,大明湖的北、東、西三面與城壁相連,南面緊接市街,總面積四十多公頃,幾乎佔了濟南城的一半,全城七十二道泉水,輕輕注入湖中,又悄悄流出,古人稱讚大明湖風景,是春色揚煙,夏挹荷浪,秋容蘆雪,冬泛冰天,一年四季,盡得大自然之奇妙變幻,我們見到的,則是湖水倒映山色,綠柳垂拂荷面。湖上尚有遐園、北極觀、滄浪亭、歷下亭等多處景點,經乘坐遊艇到歷下亭小憩,亭內立有清朝乾隆皇帝御碑,亭柱上係由名書法家何紹基所寫歷下此亭古,濟南名士多對聯,是杜甫和朋友在亭中飲酒,一時興起,所吟詠的詩句,上岸後又參觀了為紀念明朝忠烈,而修建的鐵公祠和匯泉寺。
千佛山位於濟南城南方,本名歷山,相傳大舜未即帝位前,在山下耕作,所以又名舜耕山,山上古柏參天,層巒疊翠,遠看好像是一架屏風,猶如濟南南面自然屏障,山腰間有一座興國寺,古樸典雅,係六朝時代建築,寺後石壁上雕鑿了一千多個大小不等、形態互異的佛像,因而這座寺廟,又被叫作千佛寺,山亦隨之稱為千佛山,據考證佛像是於隋朝時候雕塑,多數仍保持完整,少數因為位置暴露,遭受風化,有點殘缺糢糊,殊為可惜。山腳下有一條石階步道,可以攀登,我們係從左側搭雙人座纜索椅冉冉上昇,直達山腰千佛寺,寺院方方正正,整整潔潔,由僧人專責管理,那千百個佛雕排列崖壁,看守著寧靜殿宇。順著寺後山徑,盤旋而上,穿過一片松柏林相,有一處較為空曠的地方,建了一所座六角亭,名為一覽亭,專供遊客遠眺,向北可以看到市區筆直的街道,向南可以看到層疊綿亙的泰山餘脈,繼續攀登到達山脊,有幾堆不規則的卵形巨石,站立石上四望,那四面荷花三面柳,一城山色半城湖的濟南全景,一一映入眼簾,此時更體會到,所謂欲窮千里目,必須更上一層樓的意涵了。
夕陽西沉時刻,遊程結束,乘坐夜間直快客車,與濟南告別,上車後又改換臥舖,搖搖晃晃中跌入夢鄉,於九日早晨,抵達新鄉,下午返回老家湯陰。
四天行程,雖然來去匆匆,但能夠利用探親之便,跨過黃河,晉謁至聖先師廟堂,登臨五嶽至尊的泰山,泛舟大明湖,漫步趵突泉,有見聖人之地,遺風如昔,湖光山色之美,似詩似畫,該算不虛此行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