神州覽勝八、北京洛陽懷舊之旅
北京、天津、洛陽,於兩岸開放後,借返鄉探親之便,先後遊覽過多次,九十五年,為了看望身體不適的老友漢溱兄,不想再由鄭州轉行,在旅行社的建議下,乃逕飛北京,回程則經過洛陽,作了一次懷舊之旅,遊覽了一些自己喜歡的景點,不過在北京停留時,依然加入旅遊團,增加了承德之行。
五月二十日,抵達北京,行前曾與大同中學老同學賀家寶兄約定,要尋找適當機會相見,經電話告知,得悉第二天中午,正好其公子要在中山公園來今雨軒舉行婚禮,千里迢迢逢喜慶,遂按時前往祝賀,結婚儀式簡單隆重,不過分別五十多年的老同學,能夠於此一場合重聚,堪稱喜上加喜,都非常高興。
辭出禮堂,由北長街轉往北海公園,北海和中、南海,原為三個人工湖,係皇家花園,風景十分優美,當穿過永安長橋,登上瓊華島白塔,再度飽覽了三海風光後,即趕到民族園茶博士與團友會合。
廿二、三日兩天,以遊覽長城、定陵、天壇、王府井大街等景點為主,對我來說都是舊地重遊,美景再賞。
長城是中國古代一項偉大的防禦工程,凝聚了人民的堅強毅力與高度智慧,居庸關至八達嶺一段,更是萬里長城的精華,八十年在居庸關攀登長城,選擇陡峭的西坡,此次則改走東坡,直奔烽火臺,踏上原為傳遞軍情的重要設施。
明十三陵離居庸關較近,對外開放的以定陵為主,上次參觀時著重於地宮,此番重遊,一進入陵園,從石橋、碑亭、宮門、陵思殿、明樓,觀賞了各式各樣的地面建築,在蒼翠林廕裏,因勢隨形,層層遞進,構建風格獨具,與地宮中的寶藏,同樣受到大家重視。
天壇是現存規模最大的祭祀性奇特建築,設計精美,中外聞名,記憶中每次到天壇,總是遊人如織,此次到達為上午九時,時間較早,除了遊人外,尚有附近晨間活動的居民,在比拳弄武,鍛練身體,使原本祭天的殿堂,開放為兼具運動場地之公園,不過皇穹宇和祈年殿剛剛油漆,讓人有煥然一新的感覺。
王府井大街,是早年北京較繁榮的大街,多年來屢經開拓,已闢成商業徒步區,人潮洶湧,生意興隆,我曾到大街東側尋找東安市場吉祥戲院,還有讀書時常常穿越的幾條衚衕,找來找去總是無著,嗣向樹蔭下乘涼的一位長者打聽,才知道戲院早被拆除,幾條衚衕也經拓寬,分別改建成食品雜貨街了。
談到衚衕,指的是比路街還要狹窄的巷弄而言,北京的交通建設,雖然已經發展到四環、五環,可是仍有不少人口居住在衚衕之中,而且對衚衕懷有難以割捨的感情,究竟有多少衚衕,順口蹓說是有名衚衕三百六,無名衚衕賽牛毛,三百六僅是個象徵數字。
此番懷舊之旅,最有趣的,該是乘坐三輪車,悠遊了什剎海附近幾條古老的衚衕,三輪車手小吳,年紀不大,卻對每條衚衕的名稱、沿革與居民狀況,說來如數家珍,介紹有些原本由一家或同宗居住的四合院,已經變為大雜院,不少房屋修修補補,難成格局,不過居民之間的友愛精神,始終如一,親似家人。
廿四日上午,先行參觀了德勝門城樓及樓下錢幣博物館,然後轉往承德,德勝門又稱箭樓,有八十多個箭窗,由於名字吉利,清軍每次對外征討,都由德勝門進出,以求旗開得勝。城門下右側錢幣博物館陳列了將近千枚歷代貨幣,銅製的、銀製的、紙質的,充分反映了自殷商以來,社會經濟與幣制的變革。
承德原為熱河省省會,位於灤水支流熱河西岸,地當內陸通往蒙古的交通要衝,清朝特把承德劃作陪都,修建了避暑山莊,作為行宮,並在熱河境內配置重兵,山莊外圍構築了滿、漢、蒙、藏風格各異的寺廟,皇帝常在山莊處理軍政要務,接見邊疆少數民族的領袖,以發揮軍事上鎮守,政治上懷柔的作用。
到達承德,立即遊覽了市區最大的普寧寺。普寧寺俗稱大佛寺,係在乾隆年間,為紀念平定準噶爾部落噶爾丹的叛亂而建造,採取漢藏寺廟相結合的結構形式,前半部遵循漢式廟宇伽藍七堂布局,後半部仿照西藏三摩耶廟宇結構,裏裏外外,金壁輝煌,建築雄偉。
廿五日,以觀賞避暑山莊及外八廟小布達拉宮之風景文物為重點,山莊坐落市區北方,靠近武烈河狹長谷地,借助自然地勢因山就水而建,融合了南方園林之秀,北方景苑之雄,被譽稱紫塞明珠,大門口上方懸掛一方避暑山莊匾額,乃係康熙皇帝御題。
整個山莊,可以分成宮殿區與苑景區兩部分,宮殿區在南邊,殿宇林立 ,布局嚴整,很像北京的紫金城,正宮前朝正殿是澹泊敬誠殿,係皇帝處理政事的地方,後寢煙波緻爽殿和雲山勝地樓,係其居息及觀景之所在,再後松鶴齋,專供太后居住,萬壑松風殿則為書房。
苑景區又可分為湖泊、綠洲、峽谷等景觀,大小湖泊九個,總稱賽湖,洲島之間係由橋堤相連,我們出了宮殿區,從如意洲到青蓮島,過文津閣登煙雨樓,還在萬樹園裏,參觀了幾間蒙古包。
遊罷避暑山莊,轉到外八廟之普陀宗乘廟,外八廟多為喇嘛廟,清朝運用一座喇嘛廟,勝過十萬兵的宗教策略,對邊疆少數民族掌控,確實發生了極大功能。普陀宗乘是藏語布達拉宮漢譯,所以又被稱之小布達拉宮,利用山勢,由南而北層層升高,進入山門,穿過那座三個拱門琉璃牌坊,看到兩旁廟舍多為白色,中間主體建築大紅臺,則是紅墻黃瓦,耀眼奪目。
普陀宗乘廟東邊的須瀰福壽廟,仿照西藏扎什倫布寺形式,專為西藏政教首領班禪六世,到承德祝賀乾隆七十壽誕而興建,大家叫它班禪行宮,布局分前中後三部分,山坡之上,則有金賀堂、萬法宗源殿、妙高莊嚴殿,經繞行一周,深深感覺,它不僅具有極高的美學價值,而且是罕見的歷史遺跡。
觀光巴士回程,經北京順義區馳向東南,晚間住入環境幽靜的九華山莊,次日遊覽了天津,八十二年陪同起重業界,參訪天津起重設備總廠時,遊覽過文化街和食品街,此番舊地重遊,仍在兩條老街往返徘徊,前後比較,變化不大,倒是文化街南口那座津門故里大牌樓,經過設計整修,更具傳統文化特色。
廿六日下午,觀光巴士加快速度,由天津開到北京豐台附近永定河上的蘆溝橋。早年因河水渾濁,屢生水患,稱為渾河,之後經過整治,改稱永定河,橋下有十個橋墩,由十一個橋拱相連接,是一座古老石橋,義大利旅行家馬哥孛羅,曾以世界最好、獨一無二形容它,橋兩側都是白石雕成的欄杆,上面刻了不少獅子,有大有小,千形萬狀,究竟有多少隻,沒有細數,許多人說數亦數不清,因為在大獅子的耳朵或嘴巴裏,還藏有小獅子,雕工精巧細緻,令人稱奇。
橋對面是宛平縣城,廿六年七月七日,日軍借口演習,妄稱一名士兵失蹤,要進城搜查,駐軍吉星文團長嚴拒,引起戰火,爆發抗日聖戰,吉將軍來台,在一次抗戰座談會中曾有聚晤,後於金門殉職,站立蘆溝橋頭遙望宛平縣城,懷念吉將軍的英勇身影,實有最是征夫望鄉處,蘆溝橋上月如霜的感嘆。
團體旅程結束,廿七日於北京西站搭特快火車南下,中途僅於保定、石家莊、邯鄲三站停靠,便到達安陽,然後沿著安湯公路,返回久別的故鄉,專程到母親墓地,為之添土壓紙行禮致祭,祝福老人家於天國安享永生。三天後轉往新鄉,準備與老朋友漢溱兄相會,誰知進入大門,看到的卻是客廳中央擺放了他的遺照
,照片前燭光搖動,經詢問得悉老朋友已於十多天前往生了,驚人的訊息不禁感到默然,貯立於遺像前沉思哀念良久,如果能夠預知,提早幾天辦理相關手續,再見最後一面談談,該有多好,傷心之地不願多留,立刻轉往鄭州。
在鄭州停留兩天,除探視五嬸與芳君姐外,特別到洛陽一遊,七十七年初次返鄉探親,於洛陽遊過白馬寺及少林寺,此番重遊,值得記述的該是龍門石窟與其遙對的香山寺風光。
龍門石窟位於洛陽南郊,北魏時期開始鑿造,計有大小洞窟一千三百多個,最具代表性的,當推奉先寺、賓陽洞、古陽洞、藥方洞、萬佛洞等幾處。
奉先寺係武則天捐資鑿成,正中盧舍那佛像猶若武則天的化身,面容豐滿秀雅,衣紋簡潔清晰,兩側另有弟子、菩薩、天王、力士等雕像,堪稱石窟中最精美的藝術傑作。賓陽洞分南、中、北三洞,位於龍門西山,初稱靈岩寺,中洞最為富麗堂皇,內有十一尊大像,主佛為釋迦牟尼;古陽洞在龍門西山南段,開鑿最早,洞中保存了完整的佛傳故事浮雕畫,還有北魏書法典範龍門二十品碑刻,是魏碑體的代表,我幼時在經正學塾臨摩的碑貼,便係拓印於此,幾經觀賞,多了一些似曾相識的感情;藥方洞位於奉先寺和古陽洞之間,窟內除了佛圖造外,尚刻了一百四十多個古代藥方,被視為醫學及藥物學上遺存之珍品;萬佛洞係在龍門西山中部,主像是阿彌陀佛,端坐於八角形蓮花座上,神情安祥肅穆,但最驚人的,該是南北兩壁雕塑的一萬五千多尊小佛像,比例適度勻稱,體態柔和自然,無怪乎被稱為萬佛洞了。
穿過伊水長橋,對岸山丘上,就是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捐資興建的香山寺,當年他與好友胡果、劉真、李元爽等九人,組織了九老詩社 ,經常在寺中飲酒賦詩,吟詠龍門石窟美景,清朝於寺中為之建了唐白文公祠,我們在寺中看到了刻於石頭上的九老圖,該算是重遊龍門石窟的一項意外收穫。
許多人常說,聞名遐邇的風景,祇可有一見之雅,再見便缺乏興緻,對於我則覺得猶如讀一部名著,回回有其意境,溫故更可知新,此番相互印証瞭解,收益更多,稱得上是一次極有意義的懷舊之旅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