附錄一、金門馬祖耀光芒

    金門和馬祖是福建省沿海的兩盞明燈,也是台灣寶島前進大陸的跳板,三十九年至四十一年之間,我在金門住了五百多天,之後因工作關係,亦曾多次往返金門和馬祖,對兩地風土民情,文物明勝,以及其在歷史上所綻放的耀眼光芒,都留下極為深刻的印象。

    先從金門談起。

金門舊名浯洲,由大小十二個島嶼組成,主要的是金門本島和烈嶼,唐朝在島上設了牧馬場,元朝又增置鹽場,宋明兩朝更積極開發,由於本島地形很像一塊金錠,又是閩南漳、泉一帶的門戶,所以稱為金門,行政隸屬原歸同安管轄,一直到民國四年才單獨設縣,現在的行政區劃,分為金城、金沙、金湖三鎮,金寧、烈嶼、烏坵三鄉。

    明末鄭成功和魯王,曾據守金門抗清,魯王更終老島上,埋葬水頭古崗附近,有關鄭成功史蹟,在海上觀兵之處建有延平郡王祠,太武山巔修有博奕台,烈嶼島上鑿有國姓井。

先後在金門參觀遊覽過的景點,大致有金城鎮的延平郡王祠、莒光樓、古崗湖、文台古塔、牧馬場,金湖鎮的四代宗祠、三節坊、擎天廳、海印寺,金沙鎮的山后民族文化村,烈嶼鄉的八達樓子、烈女廟,還有各式各樣的紀念館。

經過整修後的延平郡王祠,朱樑碧瓦,古色古香,正門懸掛了一副金字木質對聯,書寫的是立金門以望神州萬頃碧波回赤嵌,撫銅柱而聽聲鼓千秋烈燄鑄黃魂,正廳中央為鄭成功塑像,上方有一塊天地正氣橫匾,足可與台南延平郡王祠及赤嵌樓媲美,祠前視野廣闊,遠遠向西望去,閩南山海,瞭然在目。

    文台古塔是用石塊壘砌的實心寶塔,塔高五層,係明朝江夏候周德興建造,塔前留有明書法家陳輝所撰寫的湖海清平、文台寶塔幾方石刻,據說古塔原係海上航行的指燈,後來因為高度不足,漸被湮沒。

牧馬場位於庵前附近,古時島上水土充沛,所以在唐朝貞元年間,便被核定為牧馬場,初到金門時,仍可看到鄉民以馬匹作為交通工具,使用特製的馬鞍,兩側各坐一人,驅行於城鄉之間,令人稱奇。

金城東郊的莒光樓,是金門標誌,建於四十二年,逺遠望去似曾相識,原來就是印在郵票上的那棟宮殿式建築,樓高三層,一樓有多媒體簡報室,二、三樓陳列了金門地區各項軍經建設圖表照片,以增進了對金門的認知。

古崗湖離莒光樓不遠,係一窪半天然、半人工的湖泊,三十九年即遊過古崗,那時湖面尚小,經過不斷發展,範圍逐漸擴大,湖畔層巒疊翠,碧波晶瑩,景色秀麗,湖中心建有古崗樓。

金湖鎮已是新興的經濟文化中心,尤其是瓊林一帶,文風特盛,明清兩朝,登科受祿的人眾多,衣錦榮歸,都修建家祠,以光宗燿祖。其中有一家,祖孫父子兄弟伯侄之間四人,同時考上進士,興建了四世宗祠,另有一家蔡姓族人,姑媳三人,同時守寡,貞節不嫁,教養其下一代,兒孫們也各有所成,清朝道光年間,為之建立一門三節坊,加以褒揚,兩者都已列為重要古蹟。

出瓊林沿中央公路,經太湖、榕園到達擎天廳,擎天廳是一座由人工開鑿的山洞,把太武山局部掏空,其整體設計展現了它的力與美,可以容納一千多人聚會,是地下軍事指揮所、大禮堂、電影院。

再沿著登山步道走向太武山,鄭成功博奕處便係在山腰之間,由三塊巨石形成,壁上鏤刻許多題詞,感念他為反清復明努力奮鬥的貢獻,再向上的海印寺,係宋朝興建,後來屢有整修,奉祀了如來佛、觀音大士、十八羅漢,寺內外花木扶疏,古樸典雅,寺左拱門則有明朝進士盧若騰題寫的海山第一大字。

金沙鎮民族文化村,係十八棟雙落閔南古厝,前後三列,均為清朝王氏族人宅第遺產,分贈宗親居住,後來大多外出經商,房屋空閒下來,政府修葺整理,闢為民族文化村,內中設置文物館、禮儀館、喜慶館、生產館、休閒館,陳列不少文物資料,供人參觀。

西村為進入烈嶼門戶,村前有一座城堡式八達樓子,頂層塑有七位戰士,荷槍俯視,分據四方,乃是為了紀念抗日戰爭中古北口一役,七位英勇戰士,以寡敵眾,壯烈犧牲,終能振奮軍心,完成神聖任務。

又鄭成功曾在烈嶼吳山,召集文武僚屬,會商反清復明大計,揮劍指地,掘得靈井,解決大軍飲水問題,鄉民給它取了紀念性的名字,號稱國姓井。

    島西海邊有一烈女廟,相傳是居住廈門的一位婦女,名叫王玉蘭,靠撿拾海蚵維生,動亂期間,遭受散兵遊勇欺凌,寧死不屈,屍體漂流烈嶼,漁民們深深受其感動,埋葬後立廟祭祀,一年四季香火不斷。

東北有三寶,人參、貂皮、烏拉草,金門亦有三寶,醇酒、貢糖、鋼菜刀,凡到金門旅遊的人士,大多會選購這三樣東西,高糧酒的濃郁,貢糖的酥甜,鋼刀的犀利,三者都是地方財政重要收入。

其次再談馬祖。

馬祖指的是面對福州,雄峙閩江口外之馬祖列島而言,包括了南竿、北竿、大坵、高登、東莒、西莒、東引等大小十九個島嶼,金門位居閩南,馬祖則地處閩北或閩東。這些島嶼在行政區劃上,原由三個縣份管轄,南竿、北竿、大坵、高登屬於連江縣,東莒、西莒屬於長樂縣,東引、西引屬於羅源縣,後來政府實施組織精簡,統一編併為連江縣,下設南竿、北竿、莒光、東引四個鄉。

因工作關係,先後到過馬祖五次,得能對當地的風俗民情、政經建設,豐富的自然生態,薄霧山嵐的美麗景色,進一步暸解。

馬祖列島山嶺起伏,不適於農耕,不過沿海魚產豐富,先民亦大多靠捕魚生活,南竿是馬祖最大的島嶼,為連江縣政所在地,據說係因媽祖而得名,相傳林默娘為了尋找父親,捨身跳海,漂流南竿,鄉人們感念她的孝行,於馬港修建媽祖廟天后宮奉祀,所以又把南竿稱為馬祖島。

在馬祖列島中,最高的山是壁山,位於北竿,其次是雲台山,位於南竿,雲台山下中興嶺,該算南竿的中心點,東到山隴,西至馬港,南達鐵板,北抵福澳,都有公路可通。

雲台山草豐林秀,清靜幽雅,順著公路一直向上,直達山頂觀景台,早晨雲霧裊繞,彷如置身化外仙境,當雲飛霧散,從觀景台四望,乃能一睹南竿全貌。

雲台山西下方為勝天公園,是馬祖最大的濱海公園,闢建時斬荊除棘,費了不少功夫,常言人定勝天,所以稱為勝天公園,園內有一座唐式涼亭,四周古松參天,輕風吹拂,舒爽宜人。

沿著公園靠海邊前行,可達馬港天后宮,是馬祖極為氣派的廟宇,香火鼎盛,後來林默娘的遺體雖然被湄州鄉親迎回,但桌前石棺中仍供奉了她的衣冠,無異是一處靈穴,穴上刻著神龍護守,令人肅然起敬。

有一次搭艦返台,途經東引,因為裝卸物資,停靠中柱港半天,正好上岸觀賞了東湧燈塔、一線天、燕秀潮音等幾處風景,東引地勢高聳陡峭,原本叫作東湧,因為島四周水深,急流洶湧而得名,後來才改叫東引。

東湧燈塔已有一百多年歷史,清朝光緒年間,便屹立於世尾山頭,由英國工程師設計,具有英式建築風格,白色身形,藍色圓頂,塔下方擺放兩尊霧砲,係濃霧季節導引船隻之裝備,同被列為國家三級古蹟。

一線天離燈塔不遠,兩處山崖絕壁緊鄰,相距僅有一線空隙,看著海浪前撲後繼鑽入細縫,聽著浪滔聲波拍擊石壁,堪稱大自然巧奪天工的特殊景觀,有人用天縫聽濤燕秀潮音來形容,實在是絕佳的描述。

之後在馬祖,又參訪了南竿的鐵板、津沙及牛角,更難得的是有機會遊覽了北竿與莒光。

鐵板位於南竿的最南端,名字由來,係於大潮退後,海底浮現一片黑色沉積岩石,很像鐵板,現已改稱仁愛村了,兩邊各有一個澳口,一通北海坑道,一通仁愛沙灘,景色至為優美。津沙村則地處南竿的西南角,係一個較大的漁村,村內巷弄曲折,保有不少用花崗岩石砌成的古厝,堪稱閩東建築的典範。馬祖酒廠靠近牛角聚落,所製佳釀,足可與金門高梁媲美。

北竿舊稱北竿塘,是馬祖列島中第二大島,地形狹長,高低起伏落差很大,除了山陵,還有坂里和塘后道迷人的沙灘,不過最引人入勝的,則是在芹壁那依山面海傳統聚落建築,又向西可以看到小巧的龜島,伏臥海面曬太陽,向北可以看到大坵、小坵、高登和橋仔漁村風光。

至於東莒和西莒,原名東犬、西犬,就地形看來,很像蹲伏閩江口外的兩個守門神犬,後來因毋忘在莒而改名,併屬莒光鄉。馬祖擁有三項國家古蹟,除了東引的東湧燈塔,另兩項就是大埔石刻及東犬燈塔,全在東莒。

金門、馬祖兩地,如對整個福建地區而言,確屬蕞爾小島,以往經濟胥多仰賴僑匯,各項物資亦由外地進口,政治制度更有其迴異,多年來由於政府的計畫建設開發,地方民眾之全力投注配合,已經化荒蕪貧瘠而為安和富庶,不僅贏得海上樂園令譽,且被稱謂桃源仙境,說它是福建海岸線上兩盞明燈,實不為過,樂見能永遠亮麗耀眼,光芒四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