附錄二、台灣對岳飛的崇祀

    鄉賢岳飛,為宋朝名將,是一位傑出的軍事家,以其精忠貫日月的精神,建立岳家軍,對內清除了各地匪患,對外抵抗了金兵侵略,南征北討,屢奏凱歌,並要矢志收復失土,還我河山,後來雖受宋高宗和奸相秦檜謀害,卻贏得了世人的同情與崇敬,成為中國歷史上的民族英雄,永遠名垂千古。

數十年來從事工作,參加各種會議或對外連絡,常需自我介紹,每每提到自己籍屬河南湯陰,未必引起太多注意,但是如果換用另一種方式,說明是岳飛同鄉,出生古相州湯陰,就不要再多解釋,便會讓人留下較深刻印象。

岳飛死後二十一年,孝宗繼位,冤獄得以昭雪,當蒙追復原官,以禮改葬。湖北地區軍民,正式請求朝庭為之立祠建廟,彰顯他的忠烈,於是在其行軍所在地,像武昌、九江、宜興、朱仙鎮等處,還有死難地杭州,出生地湯陰,都先後興建了廟宇或宗祠。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   元朝祚不長,但修撰的宋史中,對岳飛地位仍極肯定,到了明太祖朱元章,基於民族革命精神,對岳飛相當敬重,將之列入歷代三十七位名臣,而且敕封靖魔大帝,明末則與關羽並列,被民間稱為武聖。清廷入關,深具滿族意識,尤其是金人後裔的女真族,對抗金英雄岳飛較為敵視,取消了他的武聖封號。直到民國建立,才又研擬關岳合祀之制,再度恢復了岳飛武聖名位。              

    台灣地區民眾,對岳飛盡忠報國精神及還我河山的宏願,極為敬仰,各地亦建有岳廟,祇是日本統治時期,情況特殊,受到抑制,甚而借土地調查之名,徵收廟田,導致經濟困窘,但是民眾對岳飛之尊崇,卻未因而改變。     

    台灣興建的岳廟,比較有名的,大約有十二處,如宜蘭縣的碧霞宮,新竹市的武聖廟,嘉義新港的精忠廟,嘉義義竹的岳元帥廟,台南後壁的旌忠廟,台南仁德的岳王廟,屏東林邊的鎮安廟,澎湖白沙的精忠廟,台中大里的武聖堂,南投日月潭的文武廟,還有台北市的行天宮,高雄市的春秋閣。這些廟宇中,有的專奉岳飛,有的與關羽合祀,每間廟宇之創立修建與發展,可以說都是曲曲折折,有著極為感人的故事。    

  談到宜蘭碧霞宮,在十二所岳廟中,深具影響力量,居於領導地位,因為台灣係於民前十八年,亦即一八九四年,由清朝忍辱割讓給日本,宜蘭地方人士,為了懷念祖國,便由進士楊士芳,聯合舉人李及西、李望洋等有識之士,發起籌建岳王廟,作為團結聚會場所,進而宏揚忠孝節義精神,達到還我河山目的,經於民前十三年完工,為了遮蔽日本人的耳目,將之取名碧霞宮,寓有碧血丹心望曉霞的含意。

當廟宇竣工之後,楊士芳進士,還在廟裏設舘講學,教授漢文,又組織勸善局,亦即宣講部,巡迴民間宣傳中華文化,發揚民族正氣,據說宜蘭抗日英雄蔣渭水等多人,都在廟裏上過課,足見其影響力,是多麼深遠。

碧霞宮在宜蘭市北區城隍街,共有三進院落,中間是祭祀正殿,面積最大,殿前建有拜亭,左右兩側為老君殿和功德堂,再向右是一棟二層樓房建築武穆文史舘,最後一進到達聖母殿。

廟裏的神像,主神岳武穆王,分帥、王、帝三大神格塑形,代表了岳飛三種身分,他生前是宋朝大軍統帥,去世後被孝宗追封武穆王,明太祖更敬為民族英雄,詔崇靖魔大帝岳聖帝君。配祀的神像中,則包含岳飛的父母,恩師周侗,以及各級部將等。

農曆二月十五日岳飛誕辰,碧霞宮都會舉辦紀念祭典,由宜蘭縣長擔任正獻官主,同鄉李子平先生研究宋史,自五十九年起,特別代為邀請國之大老,以及專家學者共同參與盛典,禮儀進行悉遵三獻古制,還穿插了國小學生武佾表演,高唱滿江紅及武穆頌,並有史蹟資料展覽,提昇了活動實質內容。我亦因湯陰同鄉身分,多次到宜蘭參與岳飛祭禮。

新竹武聖廟,原為關帝廟,位於市區南門街,創於民前一三五年,當六十六年,舉辦建廟兩百週年慶祝大典時,經管理委員會及全體信徒一致通過,於廟中增祀岳武穆,正名為武聖廟,並蒙國之大老何應欽上將親書廟額,名政論家陶希聖先生撰了廟誌碑記。

  擴建後的廟宇,分前後三殿,中殿祀奉關聖帝君,前殿祀奉岳武穆王,後殿祀文昌帝君,以充分宏揚中華儒、道、釋三教傳統文化,在前殿岳武穆王左右,尚配置了岳雲和張憲塑像,並修建有聖蹟舘、部將祠、岳母教忠像、岳武穆王事蹟浮雕,以加強對岳飛的認知。新竹武聖廟對岳飛的祭典,固定於二月十四日舉行暖壽禮,七十三年,陶希聖先生前往主持暖壽祭禮,行禮完畢,曾就關岳之統兵治軍,併稱武聖,有精闢的分析。

台南後壁旌忠廟,位於卅六庄下茄苳,由台北沿著高速公路南下,從水上或新營交流道轉入縱貫公路,在後壁高中附近路口,可以看到一座雄偉的牌樓,顯示指引旌忠廟與泰安宮的方向,廟宇聳立下茄苳東西兩側,遙遙相對,旌忠廟比泰安宮較為小些,但在旌忠廟門口,卻修建了兩座蘶莪的亭閣,紅墻、綠瓦、黃脊,遠遠望去,倒亦美侖美奐。

旌忠廟又稱元帥廟,元帥便係指岳大元帥,大約建於清朝乾隆年間,歷史比宜蘭碧霞宮要早,相傳當時下茄苳田間稻穗,夜晚常被怪物偷吃,庄民輪班看守,發現是一匹白馬,經神明指示,豎起一塊岳府大元帥石碑,方將白馬鎮壓,繼而改建成廟宇,聽來雖有幾分迷信,但亦顯示了民間,甚至於獸畜,對岳大元帥正直神格的敬畏。

廟宇初建時比較簡陋,屢經整修漸具規模,正殿供奉著精忠武穆岳聖王,亦即岳大元帥,廟內突出的是那五十六張靈感詩籤,全用七言絕句寫成,不少人在運途、婚姻、考試、事業上發生疑難,常會到廟中求籤問普卜。另組設了旌忠文教基金會,並改採以文化為主軸的紀念方式,贏得了更多人的肯定。 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至於台南仁德鄉的岳王廟,談到它的沿革,更可追溯到明朝,相傳在明末,人士由杭州遷台,因為景仰岳飛的文武全才,雕刻了他的神像,日夜膜拜,且藉以教化子孫,到了孫輩郭光候,竟成為地方反清復明的領袖,後來有志之士,便發起籌建岳飛廟,最初亦稱元帥府,尊岳飛為元帥爺,日據時期一度禁止祭祀,抗日戰爭勝利,台灣光復,才得恢復正名為岳王廟。

    之後廟宇經過不斷重修,從門口那對大獅子開始,真可說是雕樑畫棟,富麗堂皇,廟方對例行的祭禮,亦迭有改進,每於岳飛誕辰,除釋奠大典外,並配合各種民俗競賽表演,像還我河山的搶旗角力,團結一心的拔河比賽,熱愛鄉土的花卉園藝展覽,盡忠報國布袋戲曲表演等,革除了一般廟會習俗,看不見茫煙散霧,聽不到鑼鼓喧天,大家熱心參與,發揮了極大的社教功能。  

    嘉義新港精忠廟,建於大潭村,村民樸直友善,非常團結,至於建廟的由來和發展,與仁德岳王廟大體有幾分相似,相傳明末萬曆年間,林姓村民於祖居供奉岳飛神像,以保平安,後來村內阮姓塾師又大力宣導岳飛忠愛精神,發動大家集資修建精忠廟宇,又稱恩主廟。

廟宇落成,成為村民聊天聚會場所,而且兼負起社區活動與宗教崇拜的多重責任,每年岳王誕辰,更是村內一件極大事,縣長、鄉長、村長以及地方軍政首長,都會齊集精忠廟致祭,國民中、小學配合製作紀念壁報,婦女會有時亦表演歌舞或舉辦演講,全體動員,熱熱鬧鬧,要大家以岳飛的盡忠報國,岳母的教忠教孝,為模範作榜樣,效法學習。

    南投日月潭的文武廟,後殿祀奉孔子,前殿合祀關岳,形成了重要的觀光景點,每次到日月潭,都會至廟中向鄉賢致敬,記得俄國反共文豪索忍尼辛到文武廟參觀、曾指著岳飛塑像詢問,他是不是那位在背上刺字的英雄人物,足見岳母教忠故事,以及岳飛盡忠報國的史蹟,業已揚名國際了。

除以上記述外,尚有幾座岳廟未能親臨瞻仰,僅於相關史料中,知其梗概,又除了廟宇,許多地方尚修建了紀念岳飛的亭閣和塑像,對於過往行人及社會影響,可能比廟宇還要直接。

花蓮天祥風景區,建有一座岳王亭,又稱鄂王亭,五十六年教師節前夕,舉行落成揭幕典禮,由三軍英雄代表、青學生代表、榮民代表、山胞代表等一千多人,集合亭前,高唱滿江紅,怒髮衝冠,待從頭收拾舊山河的歌聲,於山谷間響徹雲霄,亭下峭壁,刻有岳飛所寫還我河山四字,十分醒目,又亭前尚豎立了名書法家趙恒惕先生撰述之岳王傳略石碑,要讓遊人於飽覽風景名盛時,能夠追思前賢,惕厲自我。

六十八年,在台北市南京東路與林森北路口的林森公園,由中區獅子會恭塑了一尊岳飛銅像,躍馬持槍,氣勢威武,像座前後有兩方石刻,一為岳飛遺墨還我河山,一為監察院于院長右任書寫的滿江紅詞,而使塑像更具紀念意義,每年岳飛誕辰,銅像位居園區中心,翠柏環繞,綠樹成蔭,已是市民一處休閒的最佳場所,不少人已不叫它林森公園,而稱之謂岳飛公園了。

又在台北市郊區,指南宮樂園中,修有岳母教忠塑像,體積雖然不大,雕工卻極精緻,另嘉義市區要衝,高雄蓮池潭春秋閣,亦恭建了岳飛塑像,真可說是環島東西南北,都有紀念崇敬民族英雄岳飛的勝蹟,可以預見台灣寶島岳廟的地位,將必日益提高,主要發展亦將朝向對其人格事功的崇敬,激發國人愛國志氣,以之作為在大時代中奮鬥自強的典範。